从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不同时期的戏曲艺术创作遵循不尽相同。当代戏曲艺术创作的根本遵循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给予了明确指引,那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对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作了高度概括,“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态,在当代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衰落的状态,社会各界不断探讨振兴戏曲的策略和方法,不过效果差强人意。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应该是明显的,那就是新创作的戏曲作品多没有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审美需要,人民难以从中感受到时代精神和时代气息,难以从中感受到灵魂的被触及和思想的共鸣。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曾批评“一月两月三月,一年两年三年,总是一样的货色,一样的‘小放牛’”是不行的,如果戏曲艺术创作不寻求创新,而只是满足于所谓的“原汁原味”创作模式和创作思想,不寻求从不断提升的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创作,使用的艺术手法、表达的思想见解、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些“陈词滥套”,必然难以得到人民的喜爱与欢迎。
在当代戏曲艺术的创作中,要更好地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富时代美学价值、更受人民欢迎的优秀戏曲作品,结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笔者认为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选择观众乐于接受的戏曲题材。虽然戏曲题材无大小古今的差异,既可以通过历史文献向古代生活寻找题材,也可以在当代丰富多样的现实生活中打捞题材,不过选择的题材都需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须是当代人民乐于接受的题材,而不能是脱离现实需要、脱离人民大众的题材,不能是仅仅满足于通过作品讲述一己悲欢、杯水风波的题材。清代出现的“写心”剧作多是没有舞台生命力的戏曲作品已经确证了这一点。强调戏曲题材的选择并不是主张题材决定论,并不是只要选取富有人民性的题材就一定能够创作出受人民欢迎的戏曲作品,毕竟选择人民喜爱的题材只是第一步,如果在创作过程中主题立意、艺术手法没有跟上,同样难以创作出人民需要的作品。当然,如果题材的选择出现了问题,在创作手法上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确保戏曲作品的生命力。
二是戏曲作品的主要人物须是人民的代言人。戏曲作品的主要人物可以不作具体的限定,只要能够代表人民的利益、为社会向前发展努力作贡献的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成为戏曲作品的剧中人,如革命英雄、卓有贡献的科学家、劳动道德模范及众多的农民、打工者、小市民等。当然,就艺术创作而言,即便是取自历史事实或当代现实中的人物,也需要为了使戏曲人物形象更富有艺术典型性而进行必要的艺术创造,而不能为了保留“现实真实”把人物的现实生活轨迹完全照搬到舞台之上。毕竟戏曲艺术的创作就是“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就是要把现实美转化为更具吸引力的艺术美。
三是戏曲作品要葆有人民的情感倾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可见,戏曲作品的情感倾向是它有无生命力的核心所在。戏曲作品创作是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通过创作讴歌人民充满激情的奋斗人生、刻画最美的人民形象,让人民通过观看戏曲作品不仅能够满足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能够坚定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只有设身处地为观众、为人民进行戏曲创作,无论是通过作品对人民进行赞扬,还是进行一些善意的批评,人民都能从中看到似曾熟悉的事件、身形,进而使审美需求得到满足、心灵受到温润、心智得以启迪。一些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题材的作品,不能在新创作的戏曲作品中表现与人民既定的情感倾向大相径庭的情节,从当代戏曲艺术创作实践来看,这样的作品多是不会得到观众认可的。
四是坚守戏曲艺术的剧种地域性。戏曲艺术拥有348个不同剧种类型,这些剧种有的地域流播较广,如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等,有的则仅在很小的地域进行创作,如河北武安傩戏仅流布于武安市的固义村、白府村、得意村等几个村庄,河南扬高戏仅留存于陕县大营镇峪里村和灵宝市大王乡南阳村,云南关索戏仅流布于玉溪市澄江县小屯村,而福建莆仙戏仅流行于兴化方言区,福建梨园戏仅流行于闽南方言地区,云南佤族清戏仅流传于保山市腾冲市荷花乡的甘蔗寨佤族聚居区。不论流传区域大小,每个剧种都带有与生俱来的地域特性,这种地域特性是剧种承载人民情感无法替代的文化密码。故无论戏曲艺术创作手法如何改变,都不能泯灭或淡化剧种的地域性。剧种的地域性除了表现在妆扮、砌末、乐器外,最为核心的是语汇腔调。不同的地域有自身的语汇使用特点,更有着各自的声腔语调,他们构成了剧种的典型地域性特征。
五是坚持以人民性为根本的戏曲批评体系。戏曲批评是一项综合多种因素的系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指明了进行具体戏曲作品批评的四个基点。其中最为核心的还是要看作品是否具有人民性,是否是从人民的情感倾向进行的艺术创作,只有是为人民创作,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特点才能得到彰显。戏曲作品价值的最终认定不是创作者的主观意愿,而是广大观众对它的认可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建立健全戏曲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在培养各类戏曲人才、引导戏曲剧目创作、涵养戏曲观众和市场、创新戏曲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做出了极大努力,为戏曲艺术发展营造了极好的外部生态。近些年来,当代戏曲艺术创作者自觉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令当代戏曲艺术创作逐渐呈现出量、质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