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老舍之“老舍”
2020-11-27 14:22:00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施崇伟

老舍北京故居

老舍先生在《我的理想家庭》里写道:“我的理想家庭要有七间小平房:一间是客厅,古玩字画全非必要,只要几把很舒服宽松的椅子,一二小桌。”

那么,他人生中的“七间小平房”在哪里呢?

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死在北京,他写了一辈子北京,老舍和北京分不开,没有北京,就没有老舍”。1949年前后,老舍在北京住过的地方共有十处。他住得最久的是乃兹府丰盛胡同10号(今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新中国成立后久居于此,直至辞世。

老舍故居是座普通的北京四合院,如今已是文物,可供参观,但得遵守一条条的规矩。进去了,随便看,却不可以随便摸。老舍向来和蔼,如果他在,才不会这么板着面孔。正门坐西朝东,灰瓦门楼,门扇为黑漆油饰。进门是座砖砌影壁,中心贴个大红“福”字,这是中国人家的习惯。步入紧凑的院落,但见小院里硬山搁檩的纯木结构建筑。有两间南房,是为门房;往西的狭长小院,是老舍之子舒乙的住房;往北是一座三合院,这是故居的主体部分。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东次间为卧室,西耳房即为老舍的书房。

看作家,最要看书房。书桌对着东门,一转身就可以拿到嵌在墙上书橱里的书籍,书桌是硬木镶大理石的。老舍的眼镜、钢笔、墨水瓶、烟灰缸、台灯、收音机和台历等都摆成他生前的样子。就在这间小屋,这张书桌上,老舍写出了《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及《全家福》等著作。流连于南面向阳的窗前,望进去,窗台、茶几上的盆景、盆花依然。墙上挂着各种字画妆点。老舍曾在小院中栽下两棵柿树。每逢深秋时节,柿树缀满红柿,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因而美其名曰“丹柿小院”。

难怪他说:“这个家庭顶好是在北平,其次是成都或青岛,至坏也得在苏州。”这里点到的几个地方,都有他曾经住过的老房子。

去青岛,没顾上观海爬山而是先去黄县路的巷子里找他的老房子。

穿过一条幽幽小巷,来到黄县路12号老舍在青岛的住所。小小庭院,花木茂盛,看护院子的,是拉车的“祥子”。二层小楼,被旧书、旧物和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挤满。老舍于1934年来青岛受聘于山东大学,直至1937年离开青岛,大部分时间居住于此。他在此写下了许多小说、散文和杂文,其中有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老舍在青岛故居,现辟为“老舍故居纪念馆”暨“骆驼祥子博物馆”,仿佛是先生与祥子住在一起了。院子里,沉思的老舍和拉车的祥子相伴,沐海风,望远山,再没有各自曾经受过的苦难了。

隔山隔水找寻老舍的“七间小平房”,其实,在重庆,离我家不远的地方,就有他的故居。因孤陋寡闻,我是在寻读他的身世时才打听到它的。

1938年7月,老舍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迁往重庆。老舍在重庆的故居,位于北碚区城区内,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小别墅。因当时屋内老鼠很多,成群结队,不仅啃烂家具,偷吃食品,还经常拖走书稿、扑克等物,故取名“多鼠斋”。这期间,他便以“多鼠斋”为题,连续在《新民报晚刊·西方夜谈》上发表有《多鼠斋杂文》12篇。

老舍,听上去好像一座旧房子。当然,老舍先生的“舍”字可不是房子的意思。老舍原名舒庆春,是父母所起。到他上中专师范的时候,他为自己起了一个别名,自己的姓拆成两半,成为“舍予”二字。“舍予”,含有放弃私心和个人利益的意思。他的一生,正是舍弃自己,只求有个“小平房”,而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文学事业。这便是人民艺术家“老舍”。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