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百戏盛典落幕,中国戏曲如何再出发
2020-11-26 14:49:00  来源:新华日报

23日晚,伴随着京、昆、越、晋等18个剧种名家名段演出,中国戏曲百戏盛典在昆山落下帷幕。历时3年,全国戏曲普查确定的全部348个剧种和木偶剧、皮影戏带着自己的代表性经典作品一一在昆山亮相,堪称中国戏曲的一次空前“大团圆”。

盛典落幕,中国戏曲却必须再出发。如何做到守正创新、服务人民?培育人才、培育观众、守住剧种DNA、保护濒危剧种……现场的名家和专家纷纷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百戏盛典3年在昆山演出201场,现场观众人数达11万人次,网络直播观看量超1.5亿人次,抖音播放量超4.2亿次。如何看待戏曲火在电脑和手机上?梅花奖得主、黄梅戏演员蒋建国表示,这有助于戏曲的传播,但戏曲人不能止步于此,我们应该做的是把线上观众引流到剧场,而不仅是把剧场观众引流到线上,最终实现线上线下互动。

在闭幕式演出中,梅花奖得主、扬剧名家李政成以一段《琵琶记·扫松下书》赢得热烈的掌声。在他看来,我们应该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剧目生产是传承技艺、培养新人的核心。“明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们正在创排献礼剧《阿莲渡江》,以渡江战役为背景,通过解放军战士江华和江边女阿莲的渡江故事,反映时代背景。”不仅如此,剧作家罗周为她创作的个人代表作三部曲继《衣冠风流》《不破之城》后,正在筹备第三部,很有可能选择与扬州和大运河有不解之缘的隋炀帝。

“年轻演员关系戏曲的未来。”梅花奖得主、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王洪铃说,剧团曾和北京戏校结对子,一批孩子10岁进校,6年毕业,现在已经登上舞台。她说:“我们既要把舞台让给他们,也要在同一个舞台上带着他们,‘后浪’奔涌才能掀起戏曲的时代大潮。”

川剧领军人物、“梅花奖”得主沈铁梅表示,戏曲的传承和创新,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留住剧种的DNA”。“百戏盛典回答的是348个剧种还活着,接下来我们要回答如何让观众走进剧场。”她说,“中国戏曲在舞台上有‘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的写意美,这种简洁、抽象、写意的特色可以很现代、很时尚,只有传承好剧种的DNA,才可能孕育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

作为文旅部特邀专家,山东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陈鹏3年间看全了348个剧种的演出,他告诉记者,全国有106个剧种靠民营院团支撑,其中46种只有一个民营院团甚至是民间班社传承。“剧种也有新陈代谢,有消亡是历史规律,但是濒危剧种可以‘老死’却不应该被‘饿死’,我们要保护传统化生态,并非每个剧种都是参天大树,但是灌木和小草对于生态系统来说同样不可或缺。”

与此同时,昆山也在打造永不落幕的“百戏盛典”,建设戏曲百戏博物馆。昆山博物馆馆长居永良表示,百戏博物馆将采用“1+N”模式,即1.7万平方米的主馆配上各类戏曲小馆和戏曲传习所,用“无边界”的博物馆群展示中国戏曲群。与此同时,戏曲百戏博物馆所在的正仪街道将被建设成一座“戏曲小镇”,包括历史文化街区、玉山雅集、田园集市和湿地公园四大板块,覆盖文化、休闲、饮食、住宿等多种功能,以戏曲特色引领小镇发展,以小镇运营彰显戏曲魅力,探索一条以戏曲为特色的文旅融合之路。

本报记者 王宏伟 通讯员 靳扬扬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