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文坛,文学体裁及样式的内部和外部都悄然发生着改变,不仅体裁之间互相借鉴和补充,而且非文学因素也进入文学体裁之中,形成不同话语形态之间的张力,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文学体裁的疆界面临更大的冲击。一些新的文本不仅展示了新的创作方式与传播方式,而且改变了文学的性质和结构,给读者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
一、不同语域和媒介的混用
不同文学体裁的交融在文学创作中早已有之,散文与诗交融形成散文诗,诗歌与戏剧组合成诗剧。这里所说的“不同语域的混用”与以往的融合不完全相同,它更强调文学体裁有意识的跨界,目的是造成奇特的效果,探寻创新的空间。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较早意识到文学体裁这座“艺术之桥”有变窄趋势的人,20世纪出现了一批具有后现代特征的作品。与此同时,非文学体裁进入文学,出现语域的越界,如交通标志、广告用语、法律用语乃至数学和物理公式等进入文学文本,从而使其产生某种奇特效果。此外,社会学的田野调查、史学的方志等不同话语类型也进入了文学作品。
文学体裁的边界不仅受到来自不同话语系统的渗透,而且面临其他媒介的侵蚀。如今视听文化异军突起,这使得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不仅获得了新的传播方式,而且,其结构方式和表达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随着新技术和新媒介的兴起,其他艺术媒介如画面、声效径直进入文学,与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交织在一起,形成映照或互补,为读者带来了多重感受。
这类多媒体产品虽然受到部分读者的欢迎,但仍有一些读者愿意享受阅读文字的快感,这也许是纸质文本与数字文本并行不悖的现实基础。
二、数字文学的问世
数字文学是文学与数字技术结合的产物,它通过计算机软件或超链接生成。数字文学不同于纸质文本,不同于以纸质文本为来源的视听文学,也不同于通常所说的“网络文学”。超文本小说又称超链接小说,是数字文学的一种代表性类型。它是由作者将众多的信息块以非线性方式链接而成,读者需要下载特定的软件才能在阅读中不断点击链接来延续阅读。
数字文学具有超媒介的特点,文字、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不同格式的文件集合起来,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了一个异质共存的空间,同时,数字文学因事件的随机组合而使文学文本结构呈开放性特点,数字文学的这些特性正在使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不少规则丧失阐释力。
数字文学的类型正在增加,除超文本小说外,还包括崭露头角的机器人写作。这些类型在促使文学文本的结构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变化的同时,也改变了文学的性质和呈现方式。数字文学能否成功还有待时间检验,但这些新的文本所充盈的对常规或秩序的反抗、对读者创造性的召唤,必然为文学体裁的演变带来新质,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三、非虚构文本的挑战
非虚构文本的出现是文学范式的又一次转型,关系到对文学观念的重新审视和调整。非虚构文本既是对文学基本属性的颠覆性冲击,同时又影响到文学体裁的内涵。
非虚构具有“在场”、“介入”和立足个人体验等特征。非虚构写作特别强调现场感,要求作者深入生活底层,去感受普通个体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通过“在场”增加作品的说服力。在优秀的非虚构作品中,不同的体验者或观察者对事件的叙述叠加也会使社会景象更为丰满逼真,这些特性又恰是非虚构文本的文学性所在。
非虚构文本用“虚构/非虚构”的划分方式打破了原有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文学分类格局,它试图站在虚构的对立面,重新建立文学与世界的联系。当然,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上的非虚构文学仍无法完全否认虚构的存在,非虚构文本的持续发展还有赖于进一步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
四、文学体裁的不变与变
当今文学创作的巨变对已有的文学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需要正视和研究文学体裁的这些新类型,在吸收中国传统文类思想和国外体裁理论的基础上,守正创新,以更好地把握文学发展的方向。
(一)大体须有
每种文学体裁应具有与其他体裁相区别的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整体性特征,即在长期文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约定俗成的基本构成因素和表现形态,有各自相对的稳定性。在划分标准上,文学体裁的这种相区别的整体性特征又“不是以时间或地域(如时代或民族语言等)为标准”,再者,读者的期待视野所形成的理解习惯,也对文学体裁的基本构架有限定作用。
正是由于文学体裁的结构方式和构成要素所内含的普遍性和规范性,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历史、疆域乃至媒介的限制而延续至今,而文学体裁的这种超越性也是千百年来文学体裁虽不断变化但“常有其体”的根基所在。
(二)定体则无
纵观文学发展史,文学体裁始终处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就文学体裁而言,每种文学样式要想保持自身生命力之不衰,就必须破体,以求新声。任何一种体裁的规则和边界,都有可能遇到来自文学体裁内部或外部的冲击和瓦解。借用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陌生化的过程就是文学形式变革的过程,陌生化的理论从形式的角度揭示了文学发展的趋势,这一理论同样适合于文学体裁的演变,体裁变化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边缘向中心的移动。
从创作实践上看,文学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在遵循文学体裁基本规则的同时,往往会打破常规去探寻新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方式。对文学体裁的未定性质的研究,除了考察文学自身的发展和作家的自觉追求外,社会的、技术的条件也是新兴文学类型产生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当代文学理论也处于不断调整中。探索和构建文学体裁划分的新标准,构建更为开放的文学体裁观念,从理论上为文学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这将是体裁研究的方向。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批评》2019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韩卓吾/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