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传承艺术学的中国经验
2018-12-05 10:46: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刘维维 张娓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刘维维  实习记者张娓)自20世纪初王国维、宗白华等尝试引入艺术学科,到2011年艺术学升级为学科门类,中国艺术学在百年进程中历经引进、积累、构建和学科化等阶段,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问题。12月1日,“艺术学的中国经验:2018年艺术学与美学全国论坛”在京举办。论坛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节点,考察中国的艺术学道路,总结中国艺术学研究经验,并就所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法与路径。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周宪认为,虽然人文学科系统内,艺术理论与很多人文学科只是分支都有交叉,但艺术理论仍是一个有着自己知识学特征的独立领域,它是关于各门艺术共同性、原则和价值标准的总体性理论。同时,他认为艺术理论具有某种居间性,向上与哲学相关联,向下与门类美学相关联,这种居间性决定了艺术理论边界的模糊性与交叉性。

  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副教授诸葛沂分享了自己对T.J.克拉克艺术社会史的研究现状的成果。他认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书写中国美术史,是1949年以来艺术史研究的主导范式。在国内T.J.克拉克艺术社会史范式与中国艺术史研究主导范式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具有亲缘性,前者的表象等级制、事态分析法和惯例断裂论对后者具有借鉴价值。

  面对当代西方艺术理论出现的“双重理论化“倾向,湖北文理学院教授张泽鸿提出向西方艺术理论的知识生产方式学习,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其一,理论家要有扎实的哲学、艺术史和其他人文学科理论基础;其二,要熟悉和关注中国当代艺术,不断从事艺术批评的实践;其三,要与国内外同行进行观点切磋,在不断的理论交锋和思想碰撞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和观点。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符号和视觉图像,中国绘画艺术的全球传播”已成为“关系到中国艺术传承与发展,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大数据与中国艺术发展评价研究中心主任甘锋如是认为。他利用大数据对中国画家知名度进行测量、排序、可视化处理和相关分析,用量化数据表征中国画家在中西方的知名度,构建一种大数据驱动的艺术传播效果研究范式,进一步证实 “艺随人走”,发挥艺术家的传播载体功能,促进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

  此次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主办。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