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文化可以帮助发现人发现问题
2018-07-20 09:1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赵本夫

  今天我想谈一谈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认为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帮助发现人,一是帮助发现问题。

  为什么需要发现人?因为社会的任何发展都必须由人来实现,但是我们该怎么认识人?在这个问题上,文化显示了它的作用。中国有两部史书,一部《史记》,一部《资治通鉴》,这两本书在教我们用人、发现人才方面很有启迪。《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有人问刘邦何以取得天下,刘邦的回答体现了高明的用人之道:“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人无完人,刘邦的长处就是善于发现人,扬长避短,为我所用,这个道理放到今天也同样适用。

  去年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天漏邑》,获得了“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这本书讲的就是“漏”,社会、历史、人性,以及人才,都可能存在漏洞、缺陷。现在国家大力反腐倡廉,惩治了一批贪官,老百姓拍手称快。我们想问,为什么这些人会变成贪官?应当说,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有私心杂念的,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纪律制度来约束它们,避免酿成罪恶。借由文化的视角,我们可以学会发现人,理解人性的复杂和丰富。

  当我们树立起开阔的人才观,就会发现身边遍地是人才。比如要组建一套人才班子,考察一把手时要求他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有大局观和宽广的胸怀,能团结带领团队,二把手则要能够配合一把手,做好沟通串联,那么其他的班子成员呢,只拥有某个具体领域的才能,可不可以?当然可以。民间不缺人才,缺的是慧眼,把每个人的才华充分利用起来。今天,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有高质量的人才,只有树立开阔的人才观,让人人各尽所能,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动力。

  文化的另一个作用是帮助我们发现问题。今天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理念特别好,但要实现它,需要在细节上下功夫。中国历史上一直有追问的传统:从屈原的《天问》,到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小岗村农民问,为什么我们守着土地却没饭吃?但这些追问都是在被逼入绝境的时候发出的,现在我们要把追问作为社会生活的常态,时时在细节中发现问题。

  去年我在新华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城市、粪便和水》。里面我谈到,我们的宾馆为什么只有烧水壶,没有热水瓶?烧水壶确实很方便,但也带来一个问题:我们烧了一壶水,倒了一杯喝,接着出去开会办事,回来后水凉了,怎么办?我们知道烧剩水喝有害健康,所以只能倒掉,再接了水,重新烧。这样出去两趟就得烧两次水,出去三趟就要烧三次,一天一个人在宾馆至少浪费两到三壶水。一个宾馆有多少间房间?一个城市有多少宾馆?全国有多少宾馆?我们一天倒掉多少水?可能相当于倒掉了半个太湖。这就是生活中常被忽视的但是又极不合理的细节。

  中国整体上是个贫水国家。十几年前我去咸阳采风,有一天在田里和农民抽烟聊天,发现老百姓都很兴奋。问了才知道,当天夜里1点,断流多年的老渭河要放水了。半夜里我跑到河边看,成千上万的人站在岸边欢呼,跟着水跑,激动得不得了,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水的珍贵。所以这么多年来,每一次我出差住宾馆,都要留一张纸条:“请备一只热水瓶!”但至今没有收到过回复。

  还有一个问题是城市的粪便问题。我是“老三届”,以前在农村不论出门赶集、找人下棋,都要背着粪筐,随手捡粪便。今天城市的粪便去哪儿了?我问人家,人家告诉我,说是流到下水道里,接着汽化,排放到空气中,或者排到江河里。不管是哪种方式,最后都会造成污染,但是运到土地里,就会滋养土地和庄稼。我是农民出身,我懂得土地,知道粪便的珍贵,中国七八亿人口住在城市,每天产生的粪便送到土地里,一天的粪便就可以滋养一个县的土地。可现在到乡下去看看,抓起一把土闻一闻,没有土香气,只有一股酸臭味,这是使用化肥造成的结果,长期这样下去,土地就会板结,丧失肥力。如果我们能从粪便这个细节入手,把城市的粪便输送到农田里,这样十年以后,中国的土地就会是另一番面貌。

  今天我们中国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学会客观地看待它们。有一年我作为中国作协成员参加法兰克福书展,有个德国读者问我:你怎么看待中国现在存在的问题?我不避讳地回答说,中国的发展中当然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但中国的问题是发展带来的问题。比如工业化生产造成劳动力富余,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从而导致了城市资源紧张、城乡碰撞、留守儿童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中国的问题是为了解决发展问题而衍生出来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不断涌现、不断被解决,中国社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创造了今天这个充满活力的中国。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帮助发现人、发现问题,正是文化有可能为高质量发展贡献的力量。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