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非遗传承发展的中国实践
2017-06-13 11:06:0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玉玲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主体内容,是文化传承之脉、文艺创作之源、文创设计之魂。提高非遗传承发展水平,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文创产业为非遗融入现代设计、现代市场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也是设立文化遗产日的第12个年头,本版推出深度报道聚焦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6月10日,中国迎来了第12个文化遗产日,在此前后,全国1700多项活动同步开展。这一个个项目,是十八大以来非遗保护工作的优秀成果;这一场场活动,是非遗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壹、提高认识:非遗也是生活

  曾经冷门的非遗,近年来成了热词。“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扶贫”“非遗+特色小镇”,非遗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文化使命。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多次呼吁:非遗不是原封不动的固态保存,要融入生活,创新发展,只有被公众所认识、消费、欣赏,重建中国式美学意境,才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最佳方式。

  刺绣大师姚建萍说,中国刺绣从春秋战国一直走到今天,代代都在创新,苏绣源于生活,还要回归于生活,不能只作为艺术品“挂在墙上”,还需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节奏。

  这样的声音得到了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的有力回应:“非遗不是文物,而是生活。要促进非遗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让非遗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有了非遗创造性转化的逻辑起点,非遗的创新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宽度。

  小剪刀上下翻飞,刻纸刀千转百回,转眼就剪出一幅作品。古老的剪纸,在今天依然是一些地方民众生活的一部分,虽然传承人剪出的是今天的题材和样式,但用剪纸的艺术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出身剪纸世家的90后男孩赵聪卓自主创业,拓展剪纸的内容和形式,还注册成立“伊尔根觉罗氏明月剪纸书画院”,他的创新剪纸作品被客户批量订购,70%都销往海外。

  在南方,才子的扇、佳人的伞,平添了江南的温婉韵味。有3000年历史的中国传统伞,以一场意想不到的方式“打开”:融入现代审美和设计,余杭油纸伞参加2017年意大利米兰设计周,惊艳全场。有温度、有故事、有创意、有设计的油纸伞文创产品,成为年轻人个性消费的“畅销品”,让中国传统手工艺“活”在了当下。

  贰、增加能力:文化传统结合时代特点

  “这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也是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非遗产品能否从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吸引消费者,就得看非遗能否提高美学品质,符合当代人的艺术审美。”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曾辉表示,有的剪纸艺人剪一头牛很像,剪一匹马就不像,是因为他见过的牛多马少,欲求其真而不得;湘西绣娘总用“大红大绿”的颜色,不是因为她们不喜欢别的颜色,而是因为当地农村只能买到几种颜色简单的线。

  “很多传承人不是不想接触新的知识和信息,而是没有条件接触;不是不愿改进材料、提高技艺,而是没有机会尝试更好的材料、学到更好的技艺。”项兆伦真切地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对外界帮助的渴望,意识到“要实现非遗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传承能力建设放到重要位置”。为此,文化部主动作为,把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在全国57所高校,举办研修、研习、培训180余期,培训非遗传承人近万人次。

  “不是要改变传承人的艺术表达习惯,而是帮他们获得材料、色彩、构图、造型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新的辅助工具和方法。”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强调,“非遗传承不单单是培训技艺,更重要的是找到代表当代中国文化塑造的路径与方法。”

  果然,传承人们“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后,创意火花迸发,既出实用性器物,又有装饰性艺术品:留青竹刻成为摩登箱包的一个部分、苏绣为时尚定制女鞋添上神来之笔、羌绣跨界当代艺术装置、一方小篆刻也有精致的衍生品、水印版画现场体验、蓝印花布重出江湖、钛金属包珐琅的创意首饰……去年在恭王府集中展示了研培成果,今年的成都非遗节上又一次展示非遗传承人“大开脑洞”的进步和收获。非遗通过文化创意进行重新诠释,增加订单,带动手工艺人收入的增长,不仅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还扩大了社会认知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叁、搭建平台:集聚资源,放大成果

  今年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北京恭王府园林内展示了苏绣、京绣、粤绣、宋锦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服饰设计的融合,再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精妙。“像这样的非遗展示,恭王府每天都有。”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孙旭光介绍,集非遗展、演、研于一体,恭王府拥有永不落幕的非遗“博览会”,承担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保护基地”的职责。

  “尽管不少非遗传承人技艺精湛、手艺娴熟,但是由于长期相对封闭的师徒、家族的作坊式传承,在现代营销和推广展示方面欠缺经验。”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陈通表示,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搭建起聚合资源的平台,从恭王府非遗展示基地到成都国际非遗节,从“传统工艺工作站”到“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要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努力完善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的工作体系,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为传承人提供创意设计、市场营销、宣传策划、金融资本、产业信息、展示推广、人才培养等多方面专业服务,厚植非遗传承发展的创新生态,发现价值,激发潜能,做到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