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以文化场景创新助推城市发展
2016-12-08 09:17:00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沈辉

  公共文化空间是城乡居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场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化场景在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日,“文化场景”这一学术新话题,成为专家学者讨论的核心问题。

  文化场景成为城市发展新动能

  文化场景理论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发展,研究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第三届科学报告分论坛上对文化场景的概念首先作了简要介绍,他指出文化场景的五大构成要素包括社区、建筑、人群、文化活动、公共空间。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正在面临着深刻转型,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由工业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向服务型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型。这就要求我们从传统的理念和思维模式的框架当中走出来。文化场景这种新的思路对研究中国的城市转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中央党校文史部范玉刚教授在论坛上谈到,城市是人类文化劳动成果的结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正在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文化场景的构建,使得城市发展开始注重文化品位,文化魅力成为吸引年轻人特别的黏性,文化吸附力越来越成为城市转型的驱动力,创意人才的集聚和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马秀莲副教授深入阐释了经济发展和场景的关系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她说,文化场景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受很多限制条件的影响,不可盲目照搬成功经验。我们这个时代确实到了文化推动城市的发展时代,但是在研究场景来推动城市发展的时候,也要非常谨慎。那些作用都是有条件的,我们一定要把条件研究清楚,搞明白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

  公共文化空间搭建创意平台

  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吴军博士指出,中国城市文化场景的构建,应当是基于中国文化,注重地区元素的自我表达,挖掘适合本地的特殊场景文化。因此,文化场景建设要重视软件,这是文化园区和文化街区优化的重点。例如,中关村创业大街把创新创业文化和传统生产要素土地、资金等结合起来,体现了文化场景的魅力。各地打造文化场景必须挖掘自身的特色文化,发挥文化场景引导公众行为的教育功能。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刘东超教授以北京市南锣鼓巷为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随着城市发展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城市的功能也以生产为主向消费为主转型,在具有历史沉淀的老北京特色的环境里,将“新”和“旧”融合起来,无论对年轻人还是对中老年人,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文化场景的构建上,应当注意借鉴和利用历史资源。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盖琪副研究员以北京706青年空间为例,探讨了场景理论视角下的城市青年公共文化空间建构。他认为,这种处在多元文化杂交的大环境里,自发生长起来的文化场景,洋溢着强大的生命力。文化场景在城市转型过程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激发创造活力的核心是集聚,这种集聚与传统创意产业园区是不同的,后者仅仅是企业的一种简单组合。

  与会专家们认为,传统城市转型发展的过程,往往重“硬”偏“软”,在文化引领城市的时代,必须更加注重“软件”建设,通过文化场景的构建,增添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文化场景理论是关于城市发展的理论,核心理念是生活娱乐设施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为此,文化场景理论与我国公共文化空间研究在许多方面都有耦合性和借鉴意义。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吴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