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2024-08-26 10:43: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徐侠侠 邓纯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就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做“两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制度保障,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共治”格局,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根本遵循,蕴含着深刻的法治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积极传播和模范践行“两山”理念,就必须按照《决定》中所强调的“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建设和完善与绿色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科技发展和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从法律制度和经济社会运行机制层面为绿色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健全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决定》强调,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构建务实管用、严格严密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严格惩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能够有效强化美丽中国建设的法律法规支撑。以推进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总体框架,构建各层次行为主体间“管制—合规”“引导—参与”“监督—回馈”的绿色协同共治格局。

建设完善科技支撑机制。先进的科学技术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在践行“两山”理念的过程中,要依托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绿色转型成效,建设完善绿色低碳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综合提升生态环境制度与政策的协同实施效果,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构建绿色低碳普惠机制。将公众的绿色低碳行为进行大数据量化和记录,在此基础上提供碳积分兑换商品、服务等与群众利益切实相关的具体化支持措施,是促进绿色低碳从理念成为实践的有效措施。要使绿色低碳像垃圾分类一样成为人人践行的“新时尚”,就要通过现代化大数据信息反馈收集平台,广泛收集公众、企业、社会组织等各主体在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面的行为习惯和意见建议,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双向”反馈沟通机制。同时,可通过开展绿色生活方式日常监测,将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成效纳入综合考评体系,建立综合评估机制,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形成绿色低碳新观念和好习惯,潜移默化地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构建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以“两山”理念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严格的法治规范和完善的科技支撑,也需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为一体的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使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

构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决定》强调,要“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在政府层面要强化政策引导与标准建立,在社会公共服务上强化绿色低碳导向。在进行具有显著公共服务性特征的城市发展、区域开发、产业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审批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时,要提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参与度,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审议,确保工程项目绿色化、低碳化。还可联合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样化主体,运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平面媒体、电视传媒特别是新媒体等现代化信息传播方式,提高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认知能力和水平,更好地融入现代绿色新生活。

强化绿色消费政策引导。《决定》强调,要“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既要在生产端强化绿色低碳标准,也要在消费端进行绿色低碳政策引导。要建设完善有利于绿色消费的政策服务体系,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将企业和个人的消费行为与其环境效益直接挂钩,激励和引导市场主体作出有利于促进绿色消费的决策,对不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较高的消费税。对消费端购买节能家电、绿色低碳消费品等行为,应当给予适当补贴或税费利息优惠,引导消费者在住房、交通、居家生活等领域优先选择购买使用节能降碳的绿色产品,在全社会促进绿色低碳消费行动中形成示范引领作用。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绿色生活方式是人的生活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是与生态理念、生活习惯、消费行为、社会交往等各个层面密切相关的生态实践问题。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解决我国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途径之一。贯彻落实《决定》作出的“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战略部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绿色低碳、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良好社会氛围。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应主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民爱物”等丰富的生态道德观和“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等生态实践观。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观,结合当代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在传统与当代的有机结合中养成生态友善、绿色低碳的现代生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之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助推“双碳”目标实现的深厚文化力量。

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是增强生态意识、实践生态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要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和企业培训体系,以教育的方式让生态环保成为主流文化。通过开展“治污降霾,从我做起”“垃圾分类,人人有责”“保护地球绿色出行”等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活动,形成立体化、多元化、制度化的宣传教育途径,使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理念既深入内心,又外化于行。以全国生态日、世界地球日等年度重要契机,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在全社会倡导文明健康、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出行等,引导公众切实参与其中,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

提升公民生态素养。通过文化熏陶、舆论宣传、教育引导、实践养成等方式,促进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和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新风尚的形成,并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家庭是绿色生活方式的教育源头,要重视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作用,引导每个家庭在生活中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将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与生态知识相结合、言传身教与主动参与相结合、情感引导与行为养成相结合,增强对绿色生活、低碳发展的认同度、参与度,让生态文明理念得到切实践行。

(作者系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