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信息显示,近日,黄河最下游的国家水文站——利津水文站测得实时流量1850立方米每秒。通过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黄河实现自1999年以来连续25年不断流。这充分彰显了黄河保护与治理的卓越成效。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黄河实际,不断提出新理念,进行新探索,努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近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保护法相继实施,沿黄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先后出台黄河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相关条例,统筹谋划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流域生态面貌明显改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未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应多措并举,既维持黄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又确保黄河长治久安、实现流域高质量发展。
以水资源的节约集约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深度实施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乡生活节水,“有多少汤泡多少馍”。以雨养、节水为导向,根据各地不同的水土资源条件,有的放矢推广选用经济实惠的节水耐旱植物,选育适合当地自然条件且方便管护的花种、树种、草种。优化防沙治沙模式,推动形成乔灌草结合的立体生态修复模式。
统筹考虑黄河上中下游生态环境差异,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枢纽,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在黄土高原采取退耕还林、淤地建坝、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等方式加强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确保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水土保持率、削减入黄泥沙“双增加”。在人口稠密、汇聚更多生产力布局的黄河下游,加大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促进黄河下游河道生态功能提升和入海口生态环境改善。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全覆盖。遵循“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原则,建立补偿与赔偿、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系统考虑黄河流域上中下游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覆盖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突出流域保护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约束激励并重,鼓励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技术指导、产业转移、人才培育等方式建立利益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