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方式、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发挥好森林“宝库”作用,增强持续发展潜力和后劲?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综合经营,统筹“水库”扩容、“钱库”增收、“粮库”增产和“碳库”增效联动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以系统化治理筑牢森林“水库”。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树木、森林、水流串联起诸多要素。构筑区域生态安全屏障,从涵养水源入手。各地聚焦重要生态保护区、江河源头区、水土流失区等重点区域,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同时,充分发挥林长制、河长制的作用,以自然地理单元为基础,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以河北承德塞罕坝林场为例,该林场是由三代人接力建造的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每年可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84亿立方米。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多年“双增长”,森林面积由10年前的31.2亿亩增加到34.65亿亩,森林覆盖率由21.63%提高到24.02%,森林蓄积量由151.37亿立方米增加到194.93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同时,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缩减”,美丽中国生态根基进一步夯实。
二是以产业化经营打造森林“钱库”。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森林的多种功能与多重价值,为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开阔了思路。各地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上下功夫,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浙江省创新推出强村公司等模式,推动生态旅游资源统一开发,有效带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全省2278家强村公司,入股行政村11280个,2023年实现总利润21.7亿元,村均分配收益15.4万元。贵州省黔西南州依托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做精做细“旅游+”文章,创建1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今年春节期间,共接待游客542.33万人次,同比增长14.71%;旅游综合收入52.49亿元,同比增长20.51%。
三是以特色化发展丰盈森林“粮库”。我国34亿多亩森林、8000多种木本植物蕴藏着丰富的食物资源,是公认的粮库、油库。向森林要食物,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能够有力增强食物供给能力。各地深入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经济林生产基地,提高森林食品生产能力,取得显著成效。福建省森林面积1.21亿亩,森林覆盖率65.12%,自然分布植物5550种,近年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木本粮油,2023年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超3000万亩,产值超800亿元。黑龙江省聚焦“高寒植物,高倍营养”产品定位,打造“九珍十八品”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目前已有39个企业的94款产品入选。
四是以市场化手段激活森林“碳库”。森林具有多重价值,储碳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内容。各地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通过集体林权流转、森林资源外包托管等方式,深入开展植树造林,优化树种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固碳增汇能力。目前,全国森林植被生物量218.86亿吨,林草植被总碳储量114.43亿吨。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林业碳汇项目基础上,多层次林业碳汇交易机制不断完善。江西省抚州市推行“绿宝”碳普惠制,平台上线四大类24种个人低碳场景以及单位节能改造项目、零碳会议等8种单位低碳场景,累计实现碳普惠核证减排量1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作者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