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扎实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3-03-31 10:15:00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作者:廖岷

【编者按】2022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主题,于2022年12月26日以线上会议方式举行。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出席研讨会并在主论坛作主旨发言,在此摘登刊发以飨读者。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对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这是人类历史发展反复证明的客观规律

大自然提供了一切原始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发展历史反复证明,伴随着人类的能源使用、产业革命、城市兴起,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受到考验,自然环境作为一种长期、客观的约束条件,不断警示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大自然会慷慨回报;反之,我们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可以找到很多。研究表明,我们正处在始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大加速”时代,人类对地球生态施加了重大影响,全球正面临人类长期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引发的气候危机,极端高温、干旱、洪涝灾害频发,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国际合作也遇到较大阻力。

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和文化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不断推动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我们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向了新的高度。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中国特色之一。我们之所以在现代化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主要是因为:

第一,这是我国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少,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必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

第二,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的本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进行能源、其他经济要素的交换过程。高质量的核心,就是要确保这种交换可持续,效果更好。中国经济规模已经很大,这方面的意识就更需要增强。因此,我们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个方面的良好循环。

第三,这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现全面小康后,老百姓对这方面的需求不断提升,这也是我们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在良好生态中提供更多新型服务和产品,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这正是人民群众的所想、所盼、所急。

扎实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文明是个慢变量,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急不得也等不得,要保持战略定力,加强统筹协调,持续深入推进。我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一是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建议在国民经济循环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中,都明确其内涵。具体到当前,关键是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大力支持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技术进步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绿色低碳的经济增长更离不开技术创新。要推动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清洁能源能生产、能存储、能传输,推动清洁煤技术突破,并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

二是深入推进污染治理。这方面,生态环境部门近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解决了很多存量问题,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仍然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攻坚阶段。下一步,建议既要继续加大政府的有效监管与财政投入,更要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让企业损害环境的社会成本可量化、可交易,推动外部成本内部化,调动各类微观主体参与污染治理的能动性。

三是大力加强生态保护。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加强生态保护,就是提高生产力。比如,美国宏观经济学家在解释美国1973年至1995年生产力下降的原因时,就认为企业对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的支出实际是提高了大众福利,但没有统计到GDP之中,这是导致观察到的生产力下降的原因之一。因此,从经济学角度看,搞好生态保护,关键是改变旧有模式,在经济增长模型中,把生态从外部约束条件转变为内生自变量,合理衡量生态保护对于人民福祉的贡献度,这方面的工作,很值得探索。

四是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没有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很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经济增长曲线与环境保护曲线更加匹配,这方面,我们要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同时,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增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