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自然恢复”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德国的“近自然林业”,强调的是森林管理应该回归自然。这一理念于20世纪中后期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能更好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和恢复力也更好,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重要论断无疑为我国生态修复与保护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据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有关资料显示,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利用近自然恢复方式,有针对性地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多地进行技术优化、集成和推广,表明通过近自然恢复的森林在生产力、稳定性等生态功能方面均比纯林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在对我国退化生态系统或生态脆弱区域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和保护时,则应尽可能采用近自然恢复途径。
加强近自然生态恢复的顶层设计,完善保护制度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近自然恢复的核心理念在于利用本地乡土物种,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地带性植被接近的生态系统。因此,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我国可将近自然生态恢复纳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重要指导思想,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综合考虑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态资源禀赋等影响因素,把近自然生态恢复制度体系,包括集体林权制度、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制度、耕地休耕轮作制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等纳入其中,制定合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实施近自然生态恢复的长期政策体系和相应的保护机制。
坚持近自然生态恢复的原则底线,健全配套制度体系。建立因地制宜、科学实施近自然生态恢复发展策略,坚持保育结合,在全面加强保护的基础上,遵循生态系统的内在机理与规律,基于现有的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利用原地生态系统,开展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工作,将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保护。同时,制定完善、系统、科学的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制度规则体系,采用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措施为辅的方式,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模式等辅助手段,将生态环境恢复到近乎未受到干扰前的自然状态,实现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实施近自然生态恢复工程,及时调整生态系统保护政策。实施近自然生态恢复工程,须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以推进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同时,统筹考虑新时代下生态系统保护政策、管理措施,及时调整部署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政策,其重点和核心是采用以自然力量为主体、人工手段为辅的方式,结合先进技术手段和方法,以发挥生态系统的综合效能为目标,全面提升经济、生态功能。
强化数字经济赋能生态系统,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变革。伴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持续推进,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技术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技术迅速发展,这些新业态新技术有利于形成智慧生态保护系统,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融合发展,创造发展新动能。一方面,促进近自然生态恢复的数字化转型,构建良好数字生态体系,加速数字化智能化生态治理,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形成共享协调、智能高效的智慧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加强近自然生态恢复理念下不同系统之间耦合协同,优化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通过数字技术与近自然生态恢复的技术、管理、监控等的全过程结合,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提高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的综合运行效能。
建立近自然生态恢复的新模式,助力区域减排目标实现。发挥近自然生态恢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利用地理空间聚集效应、协同减排效应,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助力区域减排目标的实现,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一方面,聚集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要素,发挥多要素创新协同作用,加强近自然生态恢复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另一方面,通过构建近自然生态恢复的示范区或示范基地,充分利用区域生态系统集成创新效应,探索建立近自然生态恢复的新模式、新机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区域协同减排能力,最大限度降低区域碳排放空间,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标杆和典范。
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价值转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生态系统近自然恢复,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赋予“绿水青山”以合理价值,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中蕴含着巨大的碳汇资产价值,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碳交易中具有强大的增值潜力和空间,是生态产业发展广阔前景的动力和源泉。一方面,通过采取“政府+企业+股权”“企业+股权+项目”等多种经营方式,促进生态产品保值增值,包括得到有价值的产品、可交易碳指标等,增强参与碳交易活动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开发碳基金、碳信托、碳指数、碳远期等绿色金融产品,推进碳汇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深度挖掘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动退化生态系统特别是退化草地的近自然恢复,从而实现生态、生产功能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