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给祖国北方围上绿腰带
2018-11-29 10:18:0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黄俊毅

  深秋时节,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绿意盎然。落差数百米的陡峭石崖上,三北工程人工种植的柏树层层叠叠,顺着黄河河道,绵延天际。

  不让水土再流失

  晋陕大峡谷所在的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地跨陕西、山西两省,是三北防护林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

  “以前走很远都看不到一棵树。在沟底打坝,一场大雨就能淤出一大片地。”回忆起40年前,65岁的郝国军不禁感慨万千。他从小就生活在晋陕大峡谷西侧的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乾坤湾镇肥家山村。

  40年前,大峡谷东侧的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生态状况同样严峻。当时,水土严重流失面积占永和全县总面积的80%以上,每平方公里年均流失土壤1.3万吨,以至于沟壑纵横,黄土残垣随处可见。

  历史上的黄土高原也曾绿树成荫。万里长城、丝绸之路、敦煌石窟、黄帝陵寝、楼兰古国,无数遗迹无声地诉说着三北地区辉煌的过往。“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曾经森林密布,草原肥美,绿野千里。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局长张炜说。

  然而,由于垦荒、战乱和各种自然因素影响,绿色渐渐远离了这片古老的土地。到上世纪70年代,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05%,土地生产力极低,人民生活十分困难。每公顷农田粮食产量仅2000公斤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陕、甘、宁、青四省区平均每年需从外地调入口粮1.3亿公斤。从年均每公顷可产青草量看,全国一般草原为700公斤,三北荒漠草原仅300公斤。三北农牧业人口年均收入仅为334元,其中三分之一的县农民年收入不足200元,10%的农民尚未解决温饱。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大计出发,决定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从而拉开了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

  40年艰辛守护

  只有去现场,才能切身体会三北工程40年建设的艰辛。“这里到处都是石头,要在陡峭的石头坡上挖坑,植树保活,比养孩子都辛苦。”站在永和关黄河古渡口,遥望石崖上郁郁葱葱的人工侧柏林,永和县林业局党支部书记王爱民动情地说。

  “改善三北地区的生态面貌,改变各族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是共和国几代领导人的心结。三北工程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几代中央领导人的关怀和推动。”张炜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三北各省区考察,对加强三北防护林、推进生态工程、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

  石头陡坡上植树,挖坑很难,只能垒坑。王爱民记得,永和关造林绿化工程启动后,他带领工人们搬石上山,垒起无数个鱼鳞坑,又搬来黄土,把鱼鳞坑填满。这里坡陡谷深,一失足就会粉身碎骨。

  为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人身安全,王爱民和林业工人发明了“PVC管道输土”“索道运苗”等十多项新技术。比如,“PVC管道输土”就是把碾碎的干土搬到坡顶上,用PVC管溜进下方鱼鳞坑;“索道运苗”就是通过架设铁丝线,从坡顶将树苗溜下去。

  经过苦干加巧干,晋陕大峡谷人工造林一次成活率达95%以上,保存率达90%以上。如今,这些侧柏已扎根石缝,长到两人多高。王爱民为三北工程默默奉献了30多年,2016年被授予山西绿化奖章。

  40年来,在三北工程建设中,各地涌现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石光银是陕北定边县海子梁乡四大号村人,他承包沙地3000亩,几十年累计治沙25万多亩,形成50公里长、6公里宽的沙漠林海。

  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村民牛玉琴,1985年与丈夫承包了万亩沙地,累计在沙区造林绿化11万亩,植树2800多万棵。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工程建设重视程度最高、支持力度最大的时期,也是区域内生态环境改善最明显、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三北工程已经成长为我国生态建设的标志工程、改善三北地区生态面貌的骨干工程、增加农民群众收入的致富工程、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工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工程。”张炜说。

  生态建设丰碑

  三北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启动实施的第一项生态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2.4%。主要战略目标是将林地总面积由1977年的2314万公顷扩大到6084万公顷,增加377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14.95%;林木蓄积量由7.2亿立方米增加到42.7亿立方米;平原和绿洲的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沙地和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面积不再扩大;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三北工程建设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条件之艰难,效果之显著,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当年《泰晤士报》称赞这一规划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征服自然的壮举!

  经过40年不懈努力,三北工程成效卓著。例如,陕北延安共造林2134.5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到46.35%。这个昔日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如今已成为黄土高原上的生态屏障。

  40年来,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3万公顷,在我国北方万里风沙线上,建起了一道乔灌草、多树种、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成为抵御风沙南侵的绿色长城。如果把这些树木折算成5公里宽的防护林带,可绕地球赤道一圈半,堪称人间生态奇迹。

  在库布其沙漠治理实践中,治沙领军人物王文彪探索创新了微创植树、迎风坡造林、甘草平移栽种等100多项沙漠生态技术成果,研发培育了沙柳、柠条、杨柴、花棒等1000多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植物种子。曾经寸草不生的库布其沙漠如今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度已分别提升到15.7%、53%,成为名副其实的绿洲。作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治沙技术已向沙特、蒙古等“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推广。

  自1987年以来,先后有三北防护林建设局等十几个单位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100多个国家的大使、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访问和学习,赞誉三北工程是“改造大自然的伟大壮举”“世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北工程由此成为我国在国际生态建设领域的重要标志和窗口。

  三北工程40年坚持不懈、坚定不移的建设,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政府对全人类负责任的大国风范,体现了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坚定决心,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