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
2017-12-15 10:29: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肖昊宸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强调“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一重大方针的落实,需要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支撑。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成为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近日,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该领域的专家学者。

  科技创新是绿色发展驱动力

  在谈及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时,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李闽榕表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数字、网络、信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创新,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和根本保证。绿色发展作为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方式,无论是用生态安全的绿色产品拉动内需,还是用循环经济构筑区域经济结构,或是用低耗环保的行为构建新的生活模式,依靠传统的生产、生活知识和技术都无法实现,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实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肖显静认为,科技创新是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科技创新大幅提高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走集约式经济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日益成为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动力。

  呼唤集成性科技创新

  回顾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明显改善,中国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也大幅增强。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赵新力表示,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民在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科技素养的提高,得益于先进和适用技术的发明创造,以及各类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五年来,通过一大批重大科技专项工程的实施,中国科学家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系统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建立了一系列比较准确的监控、预警和预测模型,掌握了大量数据,为我国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提供了坚实而充分的科学依据,赢得了主动地位。中国能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引领者,树立起负责任大国形象,科技创新功不可没。

  李闽榕告诉记者,当前科技创新呈现出一些规律性特征:一是技术更新换代时间不断缩短,二是科技创新越来越需要跨域互动创新,三是多学科、多领域竞先集成创新成为趋势。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的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由长期以来某个学科和技术领域的突破,转变为众多学科和技术领域的全面突破。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呼唤集成性的科技创新。

  以绿色装备制造为核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为促进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之间更加良性的互动指明了方向。

  赵新力表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绿色发展的新理念,要重视科技创新对绿色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搞好顶层设计,加大投入,明确科技攻关的重难点问题,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丰富的科技创新成果。从研发伊始保证技术、工艺、产品均符合绿色发展理念,从科技创新成果的供给源头贯彻落实。同时,重视全民科普,针对各个群体采取不同措施,开展绿色发展方面的普及教育工作,让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肖显静认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要有选择、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将二者更密切地结合起来。首先,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争取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应当推进信息产业和智能产业发展,走一条高产、优质、高效、低成本的信息化道路,以信息化促进绿色化。其次,鼓励发展环保产业,构建我国绿色智能的产品制造体系。最后,更加系统地认知生态环境演变规律,提升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修复能力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

  对于发展绿色产业,李闽榕建议以绿色装备制造为核心,加强绿色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他提出,要聚焦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需求,瞄准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回收资源化等技术,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记者 肖昊宸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