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请莫再挤压生态空间
2017-08-24 10:44:00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景明

  “从“观湖”到“看海”,折射出的是自然生态空间受城市发展挤压的困局,其中的教训是惨痛的。不管是湘鄂赣的江边城市,还是江浙沪的沿海城市,都应该用“成熟”的眼光,在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中找好平衡点。”

  1834年,清代启蒙思想家魏源写下《湖广水利论》,直陈长江沿岸告灾不辍的直接原因乃人们只顾眼前利益与水争地、与水争利。然而,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与水争地”依然在上演。

  一下大雨就积水,居民出行只能撑船。近年来,类似“居民区雨季变威尼斯”的报道屡见报端。有专家称,这是因为很多居住区原本都是蓄洪区,日常可以“观湖”,但大雨一来就得“看海”。

  从“观湖”到“看海”,折射出的是自然生态空间受城市发展挤压的困局。钢筋水泥驱动的城市扩张,既有摊大饼式的展开,也有蜘蛛网式的覆盖。对原有的绿色空间特别是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不断的挤压和切割,造成自然空间的破碎化。数据显示,仅1996年~2009年的十几年间,草原退化、耕地开垦、建设占用等因素导致草地就减少1.6亿亩,具有生态涵养功能的滩涂、沼泽减少10.7%,冰川与积雪减少7.5%。

  以上种种暴露了部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成熟、不智慧”。一是城市发展的理念不科学。“要钱、要房、要发展”,粗放的城市发展方式忽视了要与资源环境承载相匹配、协调的原则,盲目贪大图快,过度开发土地,不停挤压生态环境空间用地,最终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极限,导致空间结构严重失衡,引发了系列问题。

  二是部分城市发展的空间管控失衡。一个合法的“看海”项目,肯定是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多数也涉及过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评价、防洪影响评价等诸多评估,这么多规划、这么多评估,却管不住蓄洪区被挤占、开发,值得深思。

  如何告别这一困局?笔者认为,既要亡羊补牢,又须未雨绸缪。

  亡羊补牢就是要补上已有的漏洞。拿武汉湖泊逐渐消失为例,武汉曾有127个湖,伴随城市发展填埋只剩下30多个,更导致内涝频发。为此,武汉市委高度重视,抓立法、抓规划,要求划定水域控制线、绿化控制线、建筑控制线等,挡住了湖泊减少的脚步。同时,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等,主动化解已有问题。对于不该建却已经建了的居民区,要进一步加强地下管线排涝系统建设,以保持排水通畅。此外完善的应急体系建设也必不可少。

  未雨绸缪则要尽快扭转发展理念。当下,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坚守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坚守绿色发展的理念,是每一个城市发展理应做好的“必修课”。坚守这种底线和理念,需要我们强化风险意识,及早地将不适宜开发之地排除在外,规避开发风险。比如,提前对土地开发做出风险管控;再比如,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开展土地适应性评价调查,等等。

  从“观湖”到“看海”,这种教训是惨痛的。不管是湘鄂赣的江边城市,还是江浙沪的沿海城市,都应该用“成熟”的眼光,在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中找好平衡点。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