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心怀使命筑造“绿色长城”
2017-08-04 11:06:0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岳钟

  在茫茫荒原上,有一群心怀使命的务林人,战天斗地爬冰卧雪,用三代人的心血培育出百万亩人工林海,为京津筑起了一道防风固沙、含蓄水源的“绿色长城”。日前,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塞罕坝机械林场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让一段关于信仰、执着、苦干、坚守、奉献的真实历史再露峥嵘,掀起了又一波学习塞罕坝精神的热潮。

  把作品写在大地上,是塞罕坝三代务林人躬身实践的生动写照。50多年来,塞罕坝从悬在北京头顶上的风沙窝,一变成为草木葱茏的“华北绿宝石”,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同时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4.5万吨。在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背后,是塞罕坝三代务林人“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精神坚守。

  塞罕坝的意义,就在于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在威胁人类生存的不毛之地,创造出“华北绿肺”“天然氧吧”,为京津冀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这一地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面对严重影响京津冀自然生态的恶劣环境,王尚海等第一代塞罕坝务林人听从党的召唤,响应国家号召,迎难而上,阻断沙源,修复生态,而且不计回报,甘心奉献,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执着信念,是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学习塞罕坝机械林场,就要学习他们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执着追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做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一部生态变迁史,就是一部人类的进化史、演变史。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生动实践,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把塞罕坝当作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就是要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各地强化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扎扎实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路子,稳扎稳打,善作善成,为实现美丽中国美好蓝图而共同努力。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