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打通城乡要素流动梗阻
2024-08-27 16:04:0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 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全面部署。其中,能否在更深层次打通城乡要素流动的梗阻,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实现要素资源全域、全环节的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成为新时代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关键。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是拓展现代化发展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从宏观层面看,推动各类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能有效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是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助于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同时,推动城乡要素顺畅流动、合理配置,还能更好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而形成更大规模的发展增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仍存在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加快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牢牢抓住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这个“牛鼻子”,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过多流向城市的格局。

一是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在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上下功夫,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推动各要素领域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改革整体效能。探索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广大农民共享农村改革和发展成果。

二是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土地财产权益。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在明晰产权主体、扩大入市范围、完善收益分配机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继续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深化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城市化增值中的收益比例。

三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一方面,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以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为重点、兼顾城市间流动人口,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最关心的稳定就业、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问题,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政策,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权益维护政策。重点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劳动力问题,健全完善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态势相适应的调控政策,完善“人、地、钱”挂钩机制,统筹推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多管齐下、多措并举,让农业转移人口愿进城、能进城,留得住、融得进。同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好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探索经验做法,为具备条件的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三权”提供更有力的保障,确保农民在城乡之间可进可退。另一方面,加大乡村人力资本开发力度,进一步优化乡村人口和社会结构。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引导新农人、新乡贤、工商企业家和城市银发人才下乡服务,推动科技特派员、产业顾问组服务走深走实。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加入机制,适度拓宽加入途径,赋予新成员一定的权利。

四是加大金融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加快构建支持乡村全面振兴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兼顾效率与公平,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加快建立工商资本联农带农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健全财政金融协同支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促进农村储蓄更多转化为农村投资的有效机制,提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加快发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强化农业保险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作用;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

五是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赋能作用,努力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完善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城乡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同步规划建设;加快产业数字化发展,以农村电商为抓手大力发展农村数字产业;优化农村数字环境,聚焦人力资本开发、数字化应用等出台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

六是夯实数字信息、冷链物流、快递服务“三大支撑”,加快补齐农村现代物流短板。畅通城乡农产品物流体系,持续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布局一批城郊大仓基地和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乡村下沉,打通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先一公里”。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