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从“助”到“益”县域企业公益慈善新转向
2023-04-26 10:44: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刘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确立了公益慈善事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坚定了企业、企业家积极参与和推进公益慈善事业的信心。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打造了诸如“晋江经验”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也推动了县域公益慈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县域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企业的公益慈善事业逐渐从以“助”为主的传统型向以“益”为主的现代型迈进。

从响应号召转向主动

近年来,县域企业公益慈善事业的主动型转向主要表现为建立慈善基金会。在一段时期内,县域企业的慈善行为相对零散抑或相对被动。企业能够积极响应政府、社会号召捐款捐物,但更多停留在捐赠行为上,未关注到公益慈善事业本身,也未搭建企业公益慈善平台。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未能将自身的慈善行为系统转化成企业公益慈善事业。但目前,越来越多的县域企业成立慈善基金会,并尝试借鉴企业经营方式运营慈善基金会。

调研发现,晋江企业的公益慈善事业较有代表性。首先,企业公益慈善转向主动型与企业家的慈善理念息息相关。在改革开放初期,晋江的企业慈善以华侨群体为主,随着晋江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成长起来的本地企业家成为企业慈善新主体。总体上,在企业发展到相应阶段之后,企业家都会关注到公益慈善问题。企业家的慈善理念影响企业做公益慈善的整体方式,企业家的慈善理念又与其人生经历和情怀相关。初代县域企业家做慈善更关注本地的居民以及家乡的发展,新生代企业家做慈善更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如何营造更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家的慈善理念影响企业公益慈善事业的主动型转向。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之下,企业家认为应主动关注相应的慈善支持,故而县域企业纷纷成立慈善基金会,主动研发企业公益慈善项目。

同时,县域企业公益慈善的主动型转向涉及“面子”与“里子”的平衡。企业的慈善捐赠往往与“面子”息息相关,在企业慈善发展的初期阶段,实力企业的定向捐赠倾向于助困、助教。例如,企业捐资建一所教育大楼能够拥有冠名权,也更能获得民间慈善认可,那么这座教育大楼对于企业甚至企业家家族来说便有传世效用,这样的慈善捐赠行为“面子”极大。在新时代,企业的慈善捐赠在关注“面子”的同时,还会观照“里子”问题,更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会为“面子”紧追其他企业的捐赠额度。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县域各企业互相交流、团结一心,倡导“不讲排场讲慈善”,充分发挥企业能力和优势:大企业家有大慈善担当,带头做出公益慈善事业表率,带动企业慈善事业总体得到提升;中小企业家也能够在其中找准自身角色定位,乐当“凤尾”。各企业在主动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过程中,互构企业的责任和担当,逐渐实现企业公益慈善“面子”与里子”的平衡。

常态化平台助推可持续发展

县域企业慈善的可持续转向,主要是从公益慈善模式的源头抓起。为契合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企业公益慈善应进一步梳理可持续逻辑,从而推动企业商业价值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双重突破。例如,县域企业家逐渐开始考虑使用办企业的思路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注重公益慈善的可持续性和自我造血能力。这有利于突破传统民间慈善零散化、面向窄的制约,提供合理的公益慈善常态化平台,从而推进企业公益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县域企业慈善商店,是企业实践探索出的可持续公益慈善新模式。运用公益慈善结合企业品牌运营的理念,低价销售企业库存与个人捐赠的物品,所得经营收入全部用于公益慈善事业。总体上看,企业慈善商店是志愿服务、慈善公益和商业运营融合的产物,能够充分体现企业慈善公益模式的创新性和可持续性。企业慈善商店模式的可持续性具体体现为两点:第一,慈善商店模式具有可复制性,特别是在实体经济较为发达的晋江,慈善商店可以将企业产品盘活为慈善资源,协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通过资源供需的有效对接,实现慈善商店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慈善商店模式具有社会性,以折扣价格为常态售卖商品,又将所得的收益用于慈善事业。这种既能满足民众对平价优质商品的需求又能献爱心的经营模式,能够更好地发动居民参与慈善活动,培养良好的慈善文化,保证企业公益慈善事业的可持续性。

其次,县域企业助力乡村振兴,是企业推进可持续公益慈善的新探索。企业探索使用公益慈善方式,支持乡村建设项目、实施可持续发展项目。为了确保慈善行为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企业不参与乡村建设工程,而是进一步捐资建设加工厂,为居民解决就业和增收问题。企业慈善助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体现在两点:第一,乡村建设的危房改造项目并不是完全免费均分给所有村民,而是有具体的货币补偿和置换面积规则,避免成为纯输血式慈善。第二,企业通过慈善方式在村庄建设可以内循环的产业,并作为产业合作伙伴解决其销售问题,以此满足村民民生福利需求,实现企业慈善项目的可持续性。

企业慈善转向系统化

企业慈善的系统化转向与企业的特质息息相关,特别是对于头部企业来说,其公益慈善事业体量更大、面向更广阔,形式也更多样。一直以来,县域的头部企业都在积极投身和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公益慈善能力,不断完善自身的公益慈善体系。在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在企业从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的迈进中,头部企业的公益慈善事业与企业社会责任更加契合,逐渐形成企业公益慈善战略导向,企业公益慈善发展趋向系统化。

首先,长期的公益慈善实践是企业慈善系统化转向的基础。以往,企业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慈善实践,层次丰富、主题多元,但从整体上看较为零散,缺乏一定的体系化和系统性。2008年被视为中国的慈善元年,也是不少县域企业大规模开展公益慈善事业的起点。此后,在各类灾情下,企业的慈善捐赠总是能及时抵达。同时,企业积极参与慈善捐赠活动,善款主要围绕助老、助困、助学、助残等项目。在慈善实践中,企业逐渐尝试将公益慈善事业转向系统化发展,除了关注传统的慈善捐赠行动以外,进一步打造企业的公益慈善品牌,开展企业公益慈善活动,与其他公益组织联合开展公益慈善项目,企业公益慈善发展布局趋向系统化。

其次,头部企业更具备公益慈善事业系统化转向的条件。头部企业的体系化慈善模式与其企业的特质息息相关,头部企业的整体实力较为强劲,对公益慈善事业的推进更为系统。在多数企业采用的多慈善模块系统之上,头部企业会考虑更大地域空间的公益慈善事业,挑战体量或难度更大的公益慈善项目,从整体上带动晋江企业慈善事业的提升。头部企业的慈善系统化转向有两点:第一,慈善系统层次更丰富,慈善的形式和主题更多样。如在企业的公益慈善模块中,有的结合传统捐赠、企业特质,也有的结合共同富裕政策,总体上呈现传统慈善和现代慈善特质并存的状态。第二,尝试打造更具品牌效应的公益慈善体系。如企业公益慈善主张为公众创造价值,公益体系涉及公共卫生、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公益项目涵盖育人、医疗、助困、生态等内容。

总而言之,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思考县域企业公益慈善的新转向,更有助于推进企业公益慈善的可持续、系统化发展。首先,现代化的企业慈善存在一些普遍经验,企业需要通过更多的沟通交流,吸收可行的慈善理念、合理的慈善模式、有效的慈善管理经验。通过县域企业公益慈善的领跑作用,可尝试激发出更大范围的民间慈善力量。其次,现代化的企业公益慈善事业主要依靠专业化服务。传统的企业慈善事业更多表现为捐赠,而现代化的企业慈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依附于专业慈善人才的实践。在企业基金会、企业社会责任部门等慈善组织中,组织的慈善运行需要一支健全的专业化队伍,需要集结社会工作、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人才进行助力,以培育出慈善组织的专业慈善项目和品牌。最后,现代化的企业慈善需要打破地域空间的限制。慈善具有一定普惠性意义,现代慈善的受益面向更为广泛。目前,基层社会形成了良好的慈善文化和慈善氛围,企业需要走出县域范围,在更大地域和受众范围内开展慈善事业,昂首向着共同富裕的价值内涵迈进。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