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历程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末逐渐发展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心理学及犯罪学等学科的研究之中。时至今日,“生命历程”已成为从宏观、中观或微观视角对社会及生活在社会结构之中的个体开展研究的重要理论取向与分析视角,生命历程研究者也倾向于从多重维度考察生命事件对个体的影响。
多维考察
生命事件的影响
不同年龄的社会人生于、长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其差异化的经历、际遇和生平与区别化的时期效应结合之后,会形塑其独特的生命历程。因而生命历程理论聚焦于研究社会历史力量、同期群效应及年龄级生命模式对个人的多维影响。生命历程研究开创性地将研究对象放置于特定的社会背景、社会结构及社会变迁之中,经验性地考究社会人的生活轨迹、转型及结果。社会学家埃尔德将时空定位、时依变化、社会纽带以及个人控制作为决定社会人的生命历程形态的四个关键因素。
生命历程也可以作为一种思考个体生活发展方式的新兴范式。生命历程理论认为,人们在既往生命过程之中所经历的家庭变故、社会变迁、制度转型及自然灾害等系列生命事件,可能会对个体由角色演变、阶层流动、机会获取、资本累积等因素所组成的生命轨迹演变产生短期、中期、长期甚至是终生的影响。但生命历程研究者绝非否定个人的能动作用,而是强调个体的行为及相应结果受个体能动能力与宏观社会结构的双重影响。生命历程研究不仅拓展了对社会与人类行为变化的历史性研究范围与成果,推动了因果研究分析技术的发展,也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分析视角。
生命历程研究注重从个体所经历的重大生命事件、事件的发生时间及当时个人的年龄等维度来考察人类行为、行为差异及其不同影响。生命历程研究不仅关注生命事件本身,更关注这些事件发生于个体生命周期中的时间,即个体在何年龄段经历某项事件;并认为生命事件的发生时间可能比事件本身具有更强影响,不同年龄经历的相同事件,其结局可能差异巨大。从多维角度考察生命事件如何作用于个人,是生命历程研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巨大贡献。
兼顾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生命历程研究因其独特的理论内涵与分析视角,需要通过较长时间跨度及明确发生先后顺序的个人层面资料进行,以结合个体所经历的宏观或中观等多层次社会结构背景与历史发展进程,进行动态的、微观的考察分析。从方向上看,其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前瞻性研究与回顾性研究。类比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又可再细分为定性和定量分析两类。
在前瞻性研究中,研究者通过选定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较长时期的跟踪观察或调查。这种研究方法能真实、准确地获取个体在生命历程之中所经历的种种生命事件的相关信息并评估其影响。其优点在于通过这样一种纵向的、综合的观察,能够深入考察研究对象在其生命历程中,某项生命事件的启动、持续、间隙与终止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前瞻性研究,可以得出准确度较高和因果推论性较强的结论。但其局限性在于追踪调查时间跨度较长,所需人力、物力、财力较多,研究对象可能失访或死亡,因而研究难度较大。
回顾性研究即招募一批研究对象,使其回顾生命历程经历后,自报在某一时期或某一时点某项生命事件的相关信息以供研究。回顾性的定量研究可以基于严格的随机抽样调查获得研究对象,并可以通过结构化的问卷调查获取其多维度的信息,得出具有较高代表性的结论。在不违背伦理的情况下,此类研究可得信息范围的局限性较小,研究成本相对较低。但研究所关注事件的发生时间可能距今较为久远,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受损及回答时情绪波动也可能使结论深受回忆偏倚的影响,会损失部分准确性。
回顾性定性研究可以通过座谈会、深度访谈或参与观察等传统定性研究方式进行。研究者通过引导研究对象自由地对其生命历程史进行详细阐述,以获得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资料用于分析。基于定性研究可以获得十分生动和丰富的资料,研究者也具有较为充足的诠释空间,可以得出更为深入的结论。除同样受回忆偏倚影响外,其也面临结论外推性较差及客观性不足的挑战。
生命历程研究以定量研究为主,具体可利用截面数据、混合截面数据及面板数据等多类型数据,基于广义线性模型、交叉滞后模型及生长曲线模型等多种模型进行分析。近年来得以发展与应用的序列分析方法,通过分析随时间或年龄变化的状态序列数据,业已成为生命历程研究的重要工具。此外,生命历程研究还可以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进行一定的混合研究。研究者可以结合资料性质及其可得性,选用适合、准确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重点关注童年时期
国内学者广而深地探究了个体中晚期各项特征、行为及结局的形成机制后发现,敏感年龄阶段发生的重要生命事件对个体的生命经历与种种结局具有非凡的形塑作用。童年时期的特征与经历具有个人无法改变的外生性特征,因而成为生命历程研究者重点关注的时期,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下面以生命历程研究视角下的经济行为、社会行为及人口健康研究举例。
生命事件可能从多重路径作用于个体,如经济行为相关领域的成果提示生命早期灾难(如饥荒)经历会对个体打下“烙印”,通过改变个体信念、偏好及思维方式,对个人的储蓄、创业、捐赠等经济行为产生大小不一的影响。除直接冲击外,生命事件也能通过个人所处的社会网络达成其效果,如童年不良经历可能紊乱个体的社会时钟,扰乱重要生命事件的发生时机,致使个体成年初期的生活机会丧失与社会网络的发展及社会资本的形成受滞。缺乏种种有利于个体生存发展的机会和资源,可能导致多重劣势的累积、交叉与重叠,降低个人收入、提高个体陷入经济贫困的可能。
生命历程研究为理解个体的社会行为提供了非常独特且重要的视角。比如“代际传递关系”作为生命历程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提示了个体的种种社会行为极大可能受其原生家庭所影响。西方大量的研究证实了“离婚的代际传递”模式的存在,即源自离异家庭的孩子成年后也较易发生离异,并且若两个人都来自离异家庭,他们的离婚概率会更显著。国内也有诸多学者指出个体的性格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及教养方式等深受其童年期父母相关行为、状况及资源的影响。个人的社会行为与选择是生命历程中种种因素影响累积的结果。
生命历程研究的发展也为人口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带来了新的分析视角。医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者逐渐认同各类群体的健康不平等是个体在生命历程中经历种种事件所积累和交互的结果。现有相关研究发现包括个体童年的家庭经历、社会经历、自然事件与环境等可能会对个体生命中后期的认知功能、抑郁倾向、各类慢性病以及死亡等结局产生影响,这种跨越数十年的作用应当引起重视。生命历程视角下的人口健康研究成果提示社会各界,改善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状况应从人类生命历程早期的社会环境及个人经历入手,这或许是提升我国人民整体健康水平的关键所在。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历程视角下智能技术运用促进老龄健康的效用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8210395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