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04-08 16:23: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当前形势,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次讲话为新形势下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也吹响了脱贫攻坚总攻冲锋号,意义重大而深远。

脱贫壮举将永载史册

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将是我国历史上首次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更是中华民族史无前例的伟大壮举。无论是消除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贫困人口人均收入增速,还是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教育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条件的普遍改善,都获得了贫困地区民众的广泛认可和普遍赞同。更重要的是,贫困地区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明显提升。可以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践探索和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和示范。从世界意义来看,这是继2015年我国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后,又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减贫目标。这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道路、减贫方案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结晶,更是对世界减贫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减贫奇迹”开创了世界发展的新机遇,中国减贫智慧和中国减贫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对此,国际社会有着普遍认可和广泛认同。

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和全面胜利的根源,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始终遵循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想根基和政治保障。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使得“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管理体制和各项责任体系、监督体系以及考核评估体系相互作用、发挥效能,而东西协作、定点帮扶、对口帮扶等措施则促成了政府、社会和市场相结合的大扶贫格局。第三,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扶贫脱贫政策体系、投资体系和社会化扶贫参与体系。其中,由中央国家层面政策、国家部委和各省市县组成的政策配套体系,是重要的政策支撑体系;国家财政金融的资金资本支持,则是雄厚的扶贫投资基础保障。第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治理体系和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参与,是扶贫脱贫政策发挥效能的基石。“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为扶贫脱贫提供了路径模式和方式方法指导;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积极参与,共同担当,以及实践中的创新探索,为脱贫攻坚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找准工作着力点

当前,我们要在积极防控疫情的同时,找准脱贫攻坚工作着力点,努力把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降到最低,全力以赴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里路”,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着力做好分级分类分区精准施策。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制定的分区分级精准防控制度。疫情严重地区的重点工作是搞好疫情防控,统筹谋划脱贫攻坚计划;没有疫情或疫情较轻地区,则要集中精力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步伐。其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包括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企业复工复产、重大项目开工、物流体系建设等。在政策层面,要鼓励东西部扶贫协作通过“点对点”帮助贫困劳动力尽快有序返岗。

着力做好挂牌督战,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尤其是对未摘帽贫困县和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并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开展集中督导、重点督战,全程跟踪监督,提升脱贫攻坚质量。这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挂牌督战至关重要。一是完善挂牌县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一方面,加快扶贫项目建设,推进水、路、电、讯等基础设施如期竣工;另一方面,做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等公共服务工作。二是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入住和后续帮扶措施,扎实抓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抓好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搬迁劳动力充分就业,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是防范“两类群体”的返贫和致贫风险,对不稳定脱贫户和边缘户两类群体做好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

着力做好消费扶贫和产业扶贫。各地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贫困户改善生产结构,合理安排产业发展计划,鼓励周期短、见效快的种养业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大消费扶贫力度,把消费扶贫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结合起来,制定专门制度和政策,优先安排贫困户的农副产品进社区、进医院、进机关、进学校。

着力做好就业扶贫工作。抓住当前重大项目建设和企业复工复产的时机,按照“分批有序错峰”的要求,优先组织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利用扶贫车间、公益岗位等,促进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规范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的收益分配,确保80%以上的收益用于公益岗位和支付贫困劳动力劳务费。加快推动苏陕扶贫协作项目筛选和资金安排,加强劳务有效对接,持续推进人才交流、产业合作等工作。

完成目标需更高保障

在疫情防控下完成扶贫脱贫目标,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需要更坚实的保障。

要求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为脱贫攻坚提供制度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在脱贫攻坚顶层设计中,形成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和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各地政府尤其是贫困地区应完善配套体制机制,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确保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通过工作机制设计,确保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一起抓,凝聚各方力量聚焦脱贫攻坚。各地的“脱贫攻坚指挥体系”同时也应兼具“疫情防控工作体系”的职能,实现疫情防控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两手同时抓,上下联动、无缝衔接、高效开展。

要求基层干部提升能力,为脱贫攻坚提供人力支撑。此次疫情防控,不仅考验着国家和社会的应急管理系统,同时贫困地区的基层干部工作能力也面临着巨大考验。下一步,一方面,要对现有基层干部进行培训,切实增强脱贫攻坚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另一方面,还要精准选派一线扶贫干部,重点从有农村工作经验或专业特长的优秀人才中选拔,同时,应注重培养具有较大潜力的年轻干部和后备力量。

要求持续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为脱贫攻坚提供硬件支持。当前,不少贫困地区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欠账多的问题。下一步,各地政府仍需要强化资金筹措和资金拨付,用于易地移民搬迁,农村道路、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中小学教学楼、学生食堂等项目建设和贫困区县生态保护。同时,加强贫困地区通信网络的全面覆盖,让群众坐在家里就能接收信息流,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外面疫情形势、掌握防疫方法,还可以通过电商销售农特产品。通过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破除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滞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薄弱等发展瓶颈,为脱贫攻坚提供硬件保障。

要求东西协作更加深入,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大支持力。东西部扶贫协作是中国特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下一步,应继续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这一重要平台,推动产业融合向深度推进、市场开拓向规模化推进、人才和智力支援向组团式推进、劳动力输出向市场化推进,逐步构建起持续不脱钩的帮扶关系。在此次疫情的关键时期,不少东部发达城市在自身防控压力较大情况下,仍向贫困地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给予疫情防控物力财力人力支持;采取 “点对点”方式,组织输送贫困劳动力到东部城市务工,有力化解疫情期间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就业难题。

巩固扶贫成果

我们认为,巩固脱贫成果是脱贫攻坚战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重要保障。首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仅是完成脱贫攻坚的内在要求,更是当前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其次,巩固脱贫成果是脱贫攻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去年在对已脱贫的9300多万人口全面排查中,还发现很多漏洞缺项等薄弱环节。只有巩固脱贫成果,才能保障高质量脱贫不返贫、可持续性增收不反复。再次,巩固脱贫成果是顺利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关键和基础保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事关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时机、衔接点和衔接内容,只有真正实现贫困人口的稳定可持续脱贫,才能有效开展乡村振兴战略。

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第一,精准确定要提升提高脱贫质量的对象和群体。首先是脱贫质量不高的群体。包括已脱贫9300多万人口中就业不稳定、产业发展和收入不可持续的贫困户和贫困村。其次是目前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贫困村和贫困户,通过加大扶持力度,才能提高脱贫质量和水平。再次就是对存在返贫风险的近200万人和存在致贫风险的近300万人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及时将返贫和致贫人口纳入帮扶。建立防止返贫预警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还有就是对易地搬迁的960多万贫困人口和同步搬迁的500万非贫困人口的后续扶持帮扶。第二,提升帮扶措施的有效性。一方面,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充分发挥扶贫车间的扶贫脱贫带动作用,加大东西协作和定点帮扶等就业帮扶的力度,引导贫困人口就近务工,鼓励、激励辖区企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适度增加以工代赈项目,大力推进以工代赈工程。增设公益性岗位,在原有基础上面向就业困难的贫困户,可适当开发、增设公益性岗位规模和数量。另一方面,加强支持引导,统筹谋划产业扶贫。有组织有计划引导、合理安排种养产业发展计划,增加周期短、见效快的种养殖业生产。启动国家收储,对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的禽类优先收储。加大推进消费扶贫力度。

对于巩固脱贫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可以考虑设个过渡期”。我们认为,过渡期以3年为宜,在此期间,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驻村工作队不能撤。在此基础上,若再有2年提升期就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我们认为,这有三层含义。其一,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其二 ,推进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其三,分阶段循序推进,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和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要求,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将是未来欠发达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和难点。因此,2020年后的“十四五”期间可以分阶段推进“3年巩固2年提升”政策。

贡献学界才智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扶贫脱贫是全社会共同责任,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更是学界、知识界的使命和责任。

积极培育新时代脱贫攻坚人才队伍。高校作为整个社会持续发展的人才储备基地和智力聚集基地,要主动担当脱贫攻坚战主力军和生力军使命,为贫困地区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培育一大批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有用人才。

积极担当,助力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是利用各类学界和知识界脱贫攻坚智库力量和平台,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培育建设脱贫攻坚与地区发展研究中心等新型智库机构,围绕精准扶贫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调查和研究,制定精准扶贫脱贫工作规划,为地方政府扶贫脱贫开发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二是组织科技文化下乡活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选派具有较强沟通和专业能力的教师或研究人员深入贫困地区,为他们带去高新科技产品和先进的文化理念,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升贫困地区整体素质和能力。

总结中国精准扶贫经验,彰显中国特色减贫优势。学界要全面系统把握国家贫困治理体系和贫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和示范作用,科学评价和总结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经验和创新典型模式,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理论体系和思想。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国际反贫困理论。西方主流的反贫困理论以“涓滴理论”为代表,认为贫困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即使没有社会政策的干预,经济发展的滴漏效应也会影响到社会的贫困阶层,从而使得社会贫困问题随着经济发展而自然得到解决。但这一理论使全球反贫困进入“停滞不前”的困境。中国在实践中创新的精准扶贫思想从多种层面认识和构建了反贫困理论,不仅对中国减贫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政策性和实践性,而且有助于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摆脱贫困进程,有力推动了国际反贫困理论发展。

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真实客观、系统生动地讲述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和经验,不仅有助于展示和提升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而且让世界更加全面和深刻地了解中国减贫实践,增强其他国家实现消除贫困和不平等、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信心。

积极主动探索未来我国解决相对贫困机制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融合路径,服务国家战略决策。2020年后我国消除绝对贫困,开始进入新减贫时代,实现解决相对贫困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未来农村工作的重点。在理论层面,学界应率先探讨解决相对贫困、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和有效路径,为后续政府政策制定厘清方向。在实践层面,学界要积极服务政府,寻找到脱贫攻坚政策与乡村振兴政策对农民扶持的支撑点、对农业发展的交叉点、对农村治理的结合点,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梯次推进。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贫困治理综合效果评估机制研究”(16JzD02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