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建构更积极健康的公共生活
2018-03-22 14:49: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韩升

  建构一种积极健康的公共生活,对现代人而言至关重要。在原子化个人主义浪潮的冲击面前,强调和突出人的公共性存在尤为必要。“公共性”与“私人性”相对,意味着人类社会中多元主体的差异化共在的生存状态。“公共性”超越了自怨自艾的自我狭隘关注,是一种对与他者共有世界的认可和接纳,也是自我在一种更为广阔的生活境遇中所实现的反思性发展。人们对公共性事务的参与,不是出于客观责任的履行所迫,不能被理解为一种负重的消极应对行为,也不能单纯地被理解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与奉献。公共性在一种更高的意义上获得了自身的积极界定,那就是在公共性生活中所达成的充盈的自我满意和自我价值实现感,也正是在公共性生活中所收获的弥足珍贵的自我存在感。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成为一种重要的人类存在状态,超越了基于相互满足的“需要的体系”的物质主义理解,代表了一种脱离简单、低级、世俗的现代生存境界。

  毫无疑问,资本主导的现代世界会对人的公共性存在产生巨大冲击。尽管传统公共性及其象征都在普遍的市场化运动中烟消云散了,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由此陷入彻底的悲观和失望之中。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人的原子化存在问题确实非常突出,人的公共性存在变得异常困难。传统的社群生活在现代社会的高速流动中不再可能,在鲍曼笔下由“观光者”和“流浪者”构成的现代社会中,“朝圣者”已经远去,旧有的维系人际关系稳定的传统习俗和伦理纲常正在遭受巨大冲击,契约正取代身份成为现代社会关系建构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加速度发展让我们处于一种日新月异的动态变化之中,看起来高度自立的现代人,失去了传统生活共同体所给予的脉脉温情和家园存在感,似乎每个人都处于一种漫游的、漂泊不定的生存体验之中,这是一种高度自在但也无比虚无的生活状态。尽管我们依然笃定地寻找“家园”,但“家园”的方向已经模糊甚至消失了,有些人沉浸于转瞬即逝的欲望体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效率与速度成为绝对的主角,盲目的忙碌与忙碌过后的纠结和焦虑成为现代人的心理状态。我们无法回到古典时代去再现古典公共的辉煌与卓越,我们需要做的是发掘古典公共的时代价值,从当下身处其中的生存境遇中去重构人的公共性存在状态。在一种流动的现代性中建构一种积极健康的现代公共生活,是时代赋予每一个人的重大课题。尽管困难重重,但是我们坚信,人类社会发展的自律性能够对已经普遍呈现的现代性问题做出自我纠偏和校正,人类有能力对公共性做出属于这个时代的铿锵有力的注解和诠释。

  在公共性重建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做食古不化的复古主义者,也不能做盲目的绝对乐观主义者。要建构一种现代性语境中的公共交往方式,打破自我封闭与僵化,直面排他性个人主义及其带来的诸如人际之间缺乏互信与合作等问题,塑造现代共同体生活,将每一个生活于现代社会之中的人都纳入交流、互动、协作、共享的生活方式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公共交往带有非常强的匿名性,也就是说,更多的是发生在并不熟悉的陌生人之间的交往,这是符合现代社会交往空间无限扩大、交往领域不断深入的发展趋势的。与传统社会的私人交往相比,这样的公共交往既需要现代法治尊重规则的契约精神,又需要现代社会的陌生人伦理。这也说明了只有现代社会中平等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关系成为主导时,一种真正的公共交往才会发生,一种真正的公共性建构才有可能出现。致力于优化公共生活的现代社会治理打破了静态僵化的社会体系格局,引入了动态关系作为其基本方式,这种越来越普遍的发生于陌生人之间的平等交往关系,必将成为建构现代公共生活的关键力量。

  现代公共性的重建还体现在对一种有尊严的公共生活的塑造上。尊严与荣誉相对,意味着平等的社会追求,代表着一种所有人的共同价值追求。现代社会治理所致力于达成的优良公共生活,蕴含了人民对于尊严的追求和实现。平等而有尊严的生活不能仅仅从自我个体需要的角度来界定,还要综合考量人的社会交往所形成的公共生活空间的优良程度。让一种健康的公共性渗透进每一个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政府负责任的积极作为、市场创造力的充分发挥、社会合作的全面推进等都不可或缺,要在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建构一种积极的、充满张力的成长性关系,由此培育和激励健康、稳定、有序的公共生活。毋庸置疑,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普惠式的社会发展目标将激励更多的建构性社会关系的形成,这将确保我们的公共生活在拓展和衍生中不断优化,让每一个人在其公共性展现中活得更有尊严,生活更有意义。

  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都不是仅仅承载了原始欲望的“自然人”,也不应该是仅仅在工具理性上追求物质利益满足的“社会人”,更为科学合理的角色是在交往合作中达成积极自我实现的“公共人”。现代社会诸种机制的发展,遏制了自私狭隘的自恋主义蔓延,培育了健康积极的公共精神文化,让每一个人的公共人格都得到充分展现。当然,现代社会诸种机制的形成和氛围的塑造,不是在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公共人”的培养需要在克服人性缺陷与不足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尽管资本逻辑造成的原子化、碎片化、政治冷漠主义等问题依然在肢解着我们的公共生活,但是人类社会所具有的坚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朝向进步的不懈追求,将确保我们有力地做出时代回应,人类有能力创造一种更加积极健康的公共生活。

  (作者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