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人口发展促社会治理
2017-08-10 10:36: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潘建雷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治理难题。既有的社会政策如何有效应对与流动人口相关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形成与之配套的对策,是当代中国实现社会治理不可回避的任务。近日,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北京社会建设研究会、《新视野》杂志编辑部、《地方治理》杂志编辑部共同举办了“人口发展与城市治理”分论坛(2017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济南、哈尔滨等地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讨论。

  人口流动引发的重要问题之一便是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的社会融合问题,这不仅关系居民的生活质量等日常细节,也会影响社会治理的成效。因此,探究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关系是研究者的重要主题之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谭日辉的发言为“特大城市本地居民对外来人口的社会包容度:测量与评价”。他通过建构一系列的量化指标发现,特大城市本地居民对外来人口的社会包容度偏低或趋于中性。他认为,为促进社会融合,必须优化顶层制度设计,实行更加包容的社会政策;积极动员社会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包容氛围;积极推进包容性社区建设,改善双方互动模式等。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倪晓锋以深圳市的城中村为研究对象发现,城中村是弱关系和强关系有机结合的社会空间,是集经济、社会、文化、心理融合于一体的共生性融合空间。随着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的加剧,政府在后城中村时代尝试在社区构建公共活动空间,推动社区多元融合。

  人口流动引起的另一问题是人口发展的问题。流动人口迁移的目的就是发展,所以流动人口的发展是衡量流动效果的一个维度。同时,流动人口的发展也会影响整体人口的发展,是社会治理的题中之意。东莞市委党校孙霄汉认为,作为我国城市化快速扩张的典型城市,东莞在短时期内出现产业、生产要素、人口的巨量聚集,城市硬件的巨量建设与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造成城建规划滞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因此,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南京大学鲁佳莹以CGSS(2008—2013)数据为基础,考察了“农转非”的路径差异及其收入回报。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之前,男性主要依靠升学、招工等可选择的方式实现“农转非”,而女性更多依靠征地、婚姻等政策方式,但之后女性的可选择方式的比例明显上升。在收入回报上,女性的户口收入回报要显著高于男性,但这一效应只存在于高度选择性的“农转非”群体。

  无论是由流动引起的社会融合问题,还是人口发展问题,都需要通过社会政策来引导和解决。黑龙江社会科学院盛昕认为,自十七大首次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以来”,城乡差距得到显著改善,但仍有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以流动人口医疗保障为例,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动力相对不足、医保关系转移流程繁琐等,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对策,以求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医疗保障问题。山东社会科学院杨素雯以2016年山东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为基础,阐述了当前山东省流动人口的结构、流动特征、健康状况及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现状,揭示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如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公共服务总体供给不足、流动人口健康服务利用率有待提升,并提出了构建面向流动人口家庭、提升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建议。

  (作者单位: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