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把财政存量资金盘活起来
2018-12-12 09:51:00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张季

  自2014年全国财政收入首次出现个位数增长现象以来,全国财政压力持续加大。与此同时,各级财政却有不少资金趴在账上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急需综合施策,着力盘活财政存量。

  建立“零基预算”模式,强化预算资金的目的性。这不仅涉及公共财政预算,还包括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社保基金收入等。在预算管理方式上,要勇于破除“惯例”,拒绝各项预算在上年执行基数上实行重复或累加的做法,对所有预算项目都要论证、甄别和监督,废止固化式和机械性项目编制,做到从源头细化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确度。同时,要强化监督,将财政资金纳入使用全过程监控,既防止权力寻租,又确保目标实现,发挥财政的保障性作用。当务之急是出台预算法实施细则,解决如何让老百姓看得懂预算的问题,改进财政预算审核方式,减少专业术语,增加形象解释,破除预算领域因不透明而导致“神秘化”现象,将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落实落细。

  清库存、促运转,让沉睡资金动起来。一是压缩清理结余结转资金。鉴于长期以来部门结余结转较多现象,实行结余结转资金支出预算单独审批制度,以控制结转规模。这既可以减少结余,防止相关部门年底突击花钱,又可以发挥财政资金“以丰补歉,以盈填亏”的蓄水池功能。重点解决那些因专项转移支付下达较晚,从而造成年终支出不畅,并带来结余结转现象。二是提高使用效率,控制新增存量。各级政府宜精简压缩清理财政专户,改进资金分配方式,采取约谈、通报等形式,督促各级政府建立从源头上避免存量资金产生的机制,推动财政资金科学高效运转。比如,可使用因素法分配,加快资金分配下达进度,代替层层报告项目、再按项目分配资金的传统做法。三是转变资金用途,盘活存量资金。着力解决“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问题,对超期未使用且无理由的存量资金进行盘点,统一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缓解财政部门支付压力。涉及“上级”部门直接下达的资金,宜由中央财政部门牵头,着力解决权力部门存量资金长期沉淀问题。

  加大财政回笼力度,提高财政转移支付的道德水平。一是加大清欠力度,突出政府权威。对企业欠税及时征缴,对土地出让金应收尽收,确保业已开启的各项民生工程财政支付可持续性。二是有效化解地方政府财政焦虑。针对地方财政收入下滑的严峻形势,宜通过顶层设计,在已经叫停了一些地方政府靠举债发展模式前提下,创新融资方法,或者定向发债,或者延展债务,避免地方偿债刚性与财政收入下行困难重叠。三是创新财政支付形式,突出公共财政公平性质。宜将地方人均收入、人口规模等因素综合考虑,以确定专项拨款规模以及对拨款用途和方式严格限制,包括地方政府必须配套的比例资金等,均用法律规定的公式来确定补助对象和标准,让符合条件者自动获得拨款。这种标准化操作,可以更好控制财政用途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我国每年数万亿元财政转移支付的道德水平。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班学员、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