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抓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2017-12-15 10:42:0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林火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冯俏彬认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始终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

  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更多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了经济快速增长和规模扩张

  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这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善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又要让政府勇担责任、干好自己该干的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什么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如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冯俏彬接受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的采访。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如何进一步认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

  冯俏彬: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认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应该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视角来加深理解。从国际上看,全球正处于以通讯技术和能源革命相结合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初起之时,全球经济结构面临着深度调整。中国要在这一浪潮中抢占先机,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重要作用,就必须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从国内看,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总体而言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因此,必须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经济治理层面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坚持的战略性选择。因此,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始终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如何看待这“三大变革”的迫切性?

  冯俏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这30多年,我们更多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了经济快速增长和规模扩张。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这些要素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再要像过去那样以这些要素投入为主来发展,既没有当初那样的条件,也是资源环境难以承受的。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和动力问题。我们看问题,要坚持辩证法,一分为二。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持续稳中向好,许多地区和产业领域出现了非常可喜的变化,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中国经济的前景一片光明。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是大量农村转移人口形成的低成本、低价格优势,二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强力推动。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了较高贡献率。不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整个欧美市场需求萎缩,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明显减弱。同时,我国过去主要以外延式投入为支撑的经济增长模式近年遭遇的瓶颈越来越多。除了上面提到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还有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16岁-59岁的劳动人口每年下降几百万人,这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此外,我国还面临着实体经济边际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下滑,资产泡沫膨胀,金融风险逐步显现,社会再生产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整体循环不畅等一系列问题。

  今天的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环境与昔日相比已经大为不同。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记者:应如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冯俏彬:生产要素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是开展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简单地说,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与自然资源,另外还有科技创新与支持经济增长的相关制度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里面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这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对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根本之策。当前,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已经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阿里巴巴再一次创造了纪录,刷下了1600多亿元的成交额,这是传统零售业无法想象的,同时还带来了快递物流、移动支付的蓬勃发展,更是实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重构,这就是创新的巨大魅力。

  当前,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我们有着庞大的市场,有着较为雄厚的研发实力,在部分新技术领域特别是共享经济领域处于全球领先位置,这一切都为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记者:在您看来,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冯俏彬:自2016年以来,我国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把“三去一降一补”作为五大重点任务之一,取得了积极成效。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有些地方在推动“三去一降一补”时行政色彩过浓,有些领域行政干预过多。这种做法看似解决了问题和矛盾,其实并没有真正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原则。我们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善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又要让政府勇担责任、干好自己该干的事。

  因此,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政府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在人、地、钱这类主要由企业组织和运作的层面,即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政府不应过多介入,更不宜过多地通过行政方式,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是要强化相关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通过完善环境标准、质量标准、加强市场监管等方式提升、净化市场环境,以促使市场通过加快优胜劣汰的方式,提升供给质量。所以,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快“放、管、服”改革,为市场主体松绑,全面激发其活力与动力。与此同时,还要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出各类主体公平竞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的相关制度基础。总的来说,就是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