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对中美贸易问题的分析
2017-12-11 11:30:00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盖逸馨

  近期,美国依据《1974年贸易法》宣布对华启动 301 调查。美国这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做法无视世贸组织规则,仅仅依据国内法对中国发起贸易调查,势必给中美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造成损害。

  大国贸易战将带来灾难

  国际行为体之间的贸易纠纷,基本都是通过世界贸易组织(WTO)来解决,在国际贸易制度下,任何贸易纠纷基本都可以得到较公正的解决。无论判决的结果能否让诉讼双方满意,但总体上行为体之间都能接受。而美国仅仅依据国内法,就对自认为有贸易倾销嫌疑的国家肆意判罚,这本身就是有失公平的事情,更何况让对方国家必须接受这个不公平的结果。美国历史上利用贸易大棒屡试不爽,先后迫使巴西、韩国和日本屈服。这些国家也都是在国内经济依靠出口带动的情况下,并且在国内产业升级的关键时刻,屈服于美国挥舞的贸易大棒,有的国家甚至诉讼至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并没有被受理,只能接受美国提出的条件。作为贸易大棒的301条款,美国可以任性地改变任何时期的贸易逆差。也就是说,美国可以越过国际法和国际规则,用国内法来越俎代庖,同时扮演法官、陪审团和行刑者的角色。WTO成立后,美国基本不再使用301条款,但是这次又要拿出上个世纪的大棒挥向另外一个贸易大国,这种挑衅行为的背后,有引发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贸易国之间贸易战的风险。

  中美是全球经济体量最大的两个国家。两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40%,货物出口占全球的近四分之一,对外投资和吸引外资占全球的比重均接近30%。当前,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两国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中美两国的贸易摩擦上升至贸易战,那对于世界经济来说将是场灾难。

  贸易逆差的根源在美国自身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16年,中国对美出口总额为3890亿美元,而中国从美国的进口总额为1350亿美元,这导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高达2540亿美元,这几乎占了中国贸易顺差的50%。其实仔细分析可以看出,特朗普一再强调的贸易逆差夺走了美国制造业的就业岗位,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美国商务部报告显示,美国就业岗位流失在北美自贸协定生效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就已开始。据美方统计,2010—2016年,美失业率逐年下降,从9.6%降至4.9%,总体货物贸易逆差却从6909亿上升到7967亿美元。贸易逆差与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并没有直接关联。但是美国总有一些政客喜欢用中美贸易逆差来遮掩就业率不高的现实,喜欢在贸易问题上拿中国说事,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支持率。其实,中美贸易问题的根源在美国,是一个“纯粹的”经贸问题,跟政治没有多少关系,一旦上升到政治层面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需要看到的是,在贸易问题上美国并没有统一的声音。近日,美国国会、美国商会、大量的农业组织以及美国的首席执行官们都站出来反对特朗普退出韩美自贸协定的计划。另外,控制国会的共和党比特朗普更支持贸易的自由化,更懂得利用国会的权力管控美国贸易体系。

  其实,中美贸易逆差存在着两个方面现实的必然。一方面是美国的经济结构必然导致贸易巨额逆差。其中美国的消费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美国人的低储蓄率和高借贷的消费习惯不得不利用别国剩余储蓄,而这正与中国的高储蓄和低消费形成互补的状态。中国向美国出口低廉消费品,顺差带来的外汇又大量购买美国的国债,让美国可以持续地维持其超出自身生产能力的消费。另外,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对国内产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将传统产业利用国际分工逐步地细化和专业化而外移到新兴的制造业国家,而仅在国内保留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集成电路、精密机械和精细化工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样就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格局。这就造成了美国国内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这种敞口式的供需不平衡最终产生巨额贸易逆差。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假使美国对中国加重反倾销的调查,限制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伤害一定是美国的消费者。美国人购买中国商品,是因为中国商品价格有竞争优势,如果通过贸易战的手段让中国商品变得更贵,会迫使美国人去购买其他国家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在国际上竞争不过中国的产品。但可以肯定的是,替代的一定不是美国本国产品,因为美国国内已经将日用品的生产链条甩到了国外,短时间不可能再将这些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消费品转移回美国国内生产,即使转移到美国国内,由于劳动力价格的劣势,美国的产品也不具有竞争力。所以,对中国展开贸易战,并不会提高美国的就业率,反而让美国的消费者要多掏钱去购买非美国的消费品。美国总体上的贸易逆差局面并没有改变。

  另一方面,中美贸易逆差也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目前的贸易顺差中,有很大一部分从日、韩等东亚发达经济体对美贸易顺差转移而来。中国商务部今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专门指出,美对华贸易逆差占美国逆差总额的比重从2001年的20%升至2016年的47%,但同期美国对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贸易逆差占比从23%降至11%。这表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分工、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尽管美国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但美国居于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又拥有强势货币,可以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大量质优价廉的产品来维持较低通胀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增长。来自国外的价廉物美的产品提高了美国民众实际购买力,提高了底层民众的福利。对美国而言,这是不能用就业率来替代的现实问题。从全球价值链来看,贸易顺差反映在中国,但利益顺差在美国。据中方统计,中国货物贸易顺差的59%来自外资企业,61%来自加工贸易。中国从加工贸易中只赚取少量加工费,而美国从设计、零部件供应、营销等环节获益巨大。而美国的贸易统计制度规定,组装并出口产品的国家定为原产地,这就导致了没有一个关键零部件在中国生产,但在中国组装的产品都记在中国出口账上的怪现象。如果去掉这些发达经济体生产的高附加值零部件的价值,那么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可能减少40%左右。

  管控好“纯粹的”贸易分歧

  需要看到的是,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不仅关系到两国的根本利益,更关系到世界经济的繁荣与稳定。需要全面看待中美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关切、差异和分歧。在中美经贸关系的进程中,美方重点关注对华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产能过剩、市场开放、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中方重点关注美对华出口管制、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美方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等问题。这些差异的存在,根本原因在于两国国情与发展阶段不同。美中是全球前两大的贸易国,两国巨大的贸易量背后必定会产生一定比例的贸易摩擦,美国和欧盟之间每年在WTO提起的争端解决案件数量巨大、涉及的产品众多、关注的问题敏感,但这并不妨碍欧美双方在经济上的互补合作和政治盟友关系,更没有让双方贸易关系恶化。所以,中国要将这些贸易摩擦事件看作法律案件和经济纠纷来进行解决,即使贸易战也应该控制在贸易关系之内。美国对中国启动301调查,中国完全可以采取应对、反制、报复等策略进行相应的解决,而不能刻意强调对立和紧张。贸易摩擦也好,贸易战也罢,都是贸易层面上的问题,应该防止贸易问题扩大化,将贸易摩擦列到中美双方应该管控的分歧的名单中。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