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产融结合,央企主业不能偏
2017-09-11 10:18:00  来源:人民日报

  产融结合于央企应有主次之分,做强做优做大实业的初衷不能改,产业为主、金融服务产业的准则要明确 

  央企一直被视为实体经济的顶梁柱,然而近年来大量央企进入金融领域,有的央企金融板块的利润甚至超过主业,有的雄心勃勃要打造国际一流金控集团,引发了对央企“东张西望”“脱实向虚”的担忧。前不久,国务院国资委专门强调,央企要审慎规范开展金融业务,杜绝盲目投资金融。

  对于外界的质疑,企业或许有些委屈。在企业看来,产融结合是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涉足金融业务,最初出于央企自身发展需要。国务院国资委监督的近百家央企,几乎个个是“巨无霸”,资产总额上万亿元、年营业收入几千亿元的不在少数,企业对保险、金融租赁等业务需求巨大。央企的另一个特点是层级多、具有法人资格的下属企业多,大量资金及相关业务分散在子公司。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成本?央企开始探索组建财务公司,对企业的资金、票据以及外汇等统一管理、全面规划,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把触角延伸至信托、期货、保险、金融租赁等板块。“这么大规模的企业,如果金融业务完全求诸外部市场,太被动”,有企业负责人这样讲。另一方面,实业项目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一家企业负责人举例,央企承担了多个“大国重器”的研制任务,这些产业既是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产业,也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如果投入不足,很可能会出现试验不够、问题暴露不彻底的情况,拿不出优质的产品。很多人以为央企的项目不差钱、国家会兜底,事实上企业作为项目实施主体,资金压力不小,这就需要更多借助资本市场,并通过一系列金融业务缓解企业经营压力,把更多的资金用于产业升级。

  如果把产业比作身躯,融资就好似翅膀,现代经济体系中,产融互促,更利于腾飞。产融结合、服务产业的道理讲起来没错,只是眼下个别企业开展金融业务已不能完全与产融结合画等号。一些企业在投资金融领域之初,想的或许是服务产业。随着金融业务越做越火,金融渐渐成为独立的板块,与产业不是紧密融合,而是呈现“两张皮”的趋势。金融板块来钱快、利润高,传统实业近几年正处于低谷,有的企业对发展金融的兴趣更浓,投入的精力更多,不仅服务自身产业的作用有限,一定程度上反倒影响了对产业的关注度。

  产融结合于央企而言应有主次之分。国资委对央企主业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有人认为这种规定太过机械、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但这是央企的特殊使命决定的。央企的职责,除了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更重要的是在关键领域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目前,央企在主业的“优”和“强”上显然还有差距。再分心去搞其他来钱快的业务,很可能会耽误主业经营,甚至给实体产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从这个角度看,国资委的提示及时而有必要。这不是说央企不许涉足金融,而是企业专注做实业的初衷不能改。这就有必要对央企产融结合划边界,明确产业为主、金融服务产业的基本准则,明确投资金融的范围、比重和禁区,同时在业绩考核时更加精细化。当然,规范央企投资金融的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实体经济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投入成本高、产出周期长、利润空间有限,企业做实业面临较大困难,与金融业相比,盈利能力更是差别较大。从根本上引导大家专心做实业、防范脱实向虚,关键还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实体经济回报率,保持实体经济的长久活力和吸引力。白天亮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杨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