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加快扬子江城市群落融合发展
2017-04-13 08:4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成长春

  扬子江城市群是长江流域中江苏城市群的特定称谓,地理识别性强,对内对外容易传播,并富有历史文化内涵。以“扬子江城市群”来一体化整合江苏沿江区域发展,能够彰显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国家战略实施中的“江苏标记”和江苏承载的战略使命。

  城市群是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并非只是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的几个城市的简单叠加。目前,我国城市群普遍存在重形态建设、轻实质发展的问题,多数城市群只是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的“一群城市”,或几个并列城市的简单叠加。因此,要以“城市群落”形态推进城市群建设,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需要将城市群内不同性质、规模、等级、职能的城市联结形成更高一级的有机体,使城市群拥有类似于生物群落的竞争、附生、共生等生态属性,即城市群落。

  扬子江城市群要以城市群落为建设方向,以融合发展为建设路径。其融合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促进城市之间通过产品、要素、交通、政治、文化、技术、信息等的功能联系形成城市生态网,由稳定而共利的生态网促进城市群内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协调性均衡发展,最终建成“紧凑型城市、开敞型都市圈、网络化城市群落”。

  当前,扬子江城市群落融合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布局与规划的整体性亟需加强;区域间城市化进程具有明显差异;产业同构现象严重,没有形成正常的、对称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沿江生态环境受损、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制度性障碍影响凸显,城市间横向协作、生产要素流动不畅。为此,要以以下五个举措为重要抓手:

  第一,要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建立绿色扬子江城市群落。优先考虑城市之间的生态枢纽、生态基础设施以及生态文明联系,促进城市群落生态循环链的健康发展。以产业转移为抓手,用高端低碳的产业引领沿江发展,推动沿江地区从“单一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向“复合生态系统保护与发展”转变。坚持融合共生,在城市圈内共享生态服务,实现城镇与生态建设双向渗透,城乡经济环境发展一体化。坚持绿色创新,健全和完善绿色环境评价体系,建立江苏9市碳排放市场。

  第二,建设网络化区域基础设施,强化江北城市中心性建设。突出交通主轴连接:推动江苏9市轨道交通主轴对接,尤其注重跨江通道的形成和沿江两岸的通勤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推动江北城市交通中心化:强化扬、泰、通、盐的交通中心性特征。加强区域信息共享合作:建立城市群内统一的政府公务信息、企业信用评级、信用监管平台。强化港口枢纽之间的协调:加快推进南京-太仓-南通港-通州湾港口一体化,完善基于矿石和原油的江海联运系统。

  第三,推进社会服务体系的区域共建共享。包括建立综合性信息共享平台、跨区域同业行业协会,建立公共服务协调机制,建立跨区域的文化科技类社团,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建立统一的资格认证、质量检测机构,建立代表扬子江区域的对外交流民间团体。

  第四,实现都市圈内同城化。主要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的同城化、产业布局的同城化、环境保护同城化、居住的同城化等方面。交通基础设施的同城化,即以区域内高铁、城轨建设为契机,形成城市圈内部主要节点的“一小时通勤圈”或者“半日通勤圈。产业布局的同城化,即加强都市圈内产业链分工合作。环境保护同城化,即推进污染共防共治,包括共同规划、共同监测、共同处罚、共同建设、共同出资、共同补偿等,严防临界污染和跨界污染。居住的同城化,即突破地区分割的民生保障体制机制,加强医疗、保险、公共治安等的对接,加快将就业扶持、退休待遇、公共福利设施建设等纳入到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考量中。

  第五,基于空间节点有序化原则,重构城乡空间格局,推动城市之间的连绵发展:一是构建“中心镇—中心村—基层村”的网络结构。二是开展村庄布点规划,彻底扭转目前乡村居民点分散、规模小,土地浪费严重的局面。基于城乡共建共享原则,重构村镇交通设施网络。基于城乡产业分工,重构村镇产业空间体系:使工业逐步从中心城市扩散给卫星城镇,同时使分散的农村工业向中小城镇产业园区集聚。

  (作者为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徐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