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振兴制造业,江苏再出发
2017-03-23 09:23: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杭春燕

  面对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与机遇,振兴制造业,成为制造业大省江苏的坚定选择。

  昨天上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制造业大会,这是多年来江苏第一次以省委、省政府名义专题围绕制造业发展召开大会。当天下午,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刚刚发布的支持制造业发展两大文件进行专题解读。

  辩证看待“虚与实”:

  不能“自废武功”

  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作为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江苏从制造业起步,以实体经济见长,制造业总产值达15.3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8、全球的3%左右。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奠定了江苏经济大省的地位。可以说,没有制造业,就没有江苏今天的发展局面。

  然而,不容回避的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陷入了困境。一些实业资本流入虚拟经济领域,出现明显的“脱实向虚”现象,一些制造企业发展步履维艰、信心动摇,制造业对社会投资的吸引力不断下降。

  “现在讲振兴制造业,首要的是提振信心、唤醒状态,既要直面碰到的问题,又要视野开阔些、看得更远些,特别是在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上,要有新的视角。”省委书记李强对振兴制造业态度坚决,“现在发达国家都从虚拟经济中回过头来搞制造业,如果我们因一时困难就摇摆不定,丢掉发展根基,那就无异于自废武功”。

  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永宁对此深有感触。从27年前一个投资仅5万元、7名工人的家庭作坊,到如今成为总资产超50亿元、年营业收入超15亿元,全球员工2300余人的国内最大挖掘机专用高压油缸供应商和全球最大的盾构机高压油缸供应商,让他深深领悟到制造业的魅力。专注制造,虽然未必能带来像“虚拟经济”那样的一时暴利,但却可以为企业带来长久的回报,对地方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产生的积极作用更是不可低估。

  辩证看待“新与旧”:

  不能“顾此失彼”

  全省制造业大会强调,要紧紧围绕建成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省目标,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为建设经济强省提供坚实支撑。

  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先进制造业是主干。江苏将重点做好两篇文章:一篇是增量带动、以“新”促“高”的文章。另一篇是存量提升、推“陈”出“新”的文章。李强特别强调,“一些地方把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对立起来,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可以丢掉传统制造产业,对传统制造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重视不够,对其转型升级的支持不够。这种态度是要不得的。”

  以“新”促“高”,确实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路径。创办于2002年的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业绩呈现出翻番式增长。公司董事长王燕清坦言,他们的主要做法就是坚持走高端路线:始终把国际一流企业作为竞争对手,从零开始自主研发,在高压电力电容市场用3年时间把垄断多年的美国品牌赶出中国市场,现在已经成为国际最大的锂电池设备制造商和国内最大的光伏设备制造商。“可以自豪地说,现在我们的设备比国外进口的还要高端,价格甚至更贵。”

  但我们不能“顾此失彼”。江苏的传统产业占制造业60%以上,推“陈”出“新”同样价值非凡。有着70多年传统制造历史的徐工集团率先“大象转身”,建立起自己的物联网平台,对全国2万台机器进行24小时远程监控和动态管理,为30万用户提供智能升级服务;在已建成的4个大型智能化制造基地内,智能制造设备占比达到80%,有效提高了企业的柔性生产制造水平和生产效率……率先尝到“创新红利”的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直言:“智能制造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才能在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徐工集团通过发力智能制造,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型升级。”

  辩证看待“两只手”:

  不能调控缺位

  振兴制造业,市场是决定性力量;但在制造业面临较大压力的当下,政府出手合理调控,亦是当务之急。

  省长石泰峰指出,总体上看,当前制造业企业正面临“速度下滑、增量放缓、效益降低”的困境,投资信心不足,发展动力衰减,迫切需要“扶上马、送一程”。要设身处地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强化政策创新,丰富政策内容,推动政策集成,支持企业健康发展。

  昨天的大会上,发布了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及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的实施意见》两份文件,推出了一系列振兴制造业的政策举措。

  省政府副秘书长王志忠在解析两份文件时指出,“重在扶持”是文件的最大特色,其中不少扶持政策为省政府正式文件中首次明确。比如,针对企业层面,首次明确了8项奖励:对省级优秀示范智能车间、符合条件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给予奖励;组织重大技术攻关招标,对中标单位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支持等。而对于苏南5市,文件还分别明确了各地的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力避产业趋同。

  重构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制造大省”再出发,期待迈上新高度!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徐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