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许禀灵气,一家同上宾。
仙山空有庙,举世更无人。
独往诚违俗,浮名亦累真。
当年各自勉,云洞镇长春。
五代至北宋初年诗人徐铉的《宿茅山寄舍弟》描绘了茅山古典的仙雅气质。茅山位于镇江句容与常州金坛交界处,海拔不高,秀丽雅致,茅山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景,山林茂盛,草木滴翠,苍翠葱郁,云蒸霞蔚,气势磅礴,茅山的清晨薄雾如纱,傍晚夕阳如画,绵延近200里,如蜿蜒的巨龙盘踞于江苏西南部的广袤大地上。茅山的动植物生态资源丰富,拥有一定的猕猴种群,也是江苏省唯一有灵长目野生动物分布的地区;茅山景区内峰峦叠嶂,林木丛生,森林覆盖率达91.6%,于1986年被列为省级森林公园,有380多种名贵中药材,又有茅山长青等香茗。
茅山之源远流长
茅山不仅有着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也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连绵起伏的茅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茅山原名句曲山,句曲山改名为茅山,始于西汉景帝时期,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从陕西咸阳远道而来,在句曲山修道行善,并为民治病,民间传说他们最终得道成仙。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将句曲山改称三茅山,随着时代的变迁,演变为“茅山”。东晋时期,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葛洪在茅山抱朴峰修炼,并著成《抱朴子·内篇》。唐宋年间,由于朝廷的推崇,茅山的道教发展至鼎盛。茅山遍布宫、观、殿、宇等300余座道教建筑,而且传播至大江南北,并流传海外。元代,江南的诸多道派经历了一个合流的过程,茅山道教逐渐合流为以正一派为主。到了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北方的全真派来到茅山,逐渐发展,到清代康熙年间,发展至较大规模。由此,茅山道教全真、正一共存的格局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千百年来,茅山道士与当地的百姓共存共生,一直过着与世无争、安宁平和的生活。近代中国,当国家面临危难,民族遭遇生死存亡的危机时,连绵起伏的茅山下,英雄儿女投身前线,以身许国,茅山上与世无争的道士,也毅然脱去道袍,离开道观,拿起钢枪,化身为保家卫国的战士。
茅山之铁军精神
1938年2月15日,毛泽东对于新四军行动方向作出明确指示:“目前最有利于发展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如有两个支队,则至少以一个在茅山山脉,另一个则位于吴兴、广德、宣城之线以西策应。”5月,毛泽东拟就《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文中指出:“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或准备建立的长白山、五台山、太行山、泰山、燕山、茅山等根据地都是。这些根据地将是抗日游击战争最能长期支持的场所,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
根据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粟裕、陈毅、张鼎丞等于1938年夏先后率新四军先遣支队及第一、二支队挺进茅山地区,点燃了江南抗日的烽火,成为苏南抗日战场上一支钢铁之师,一个重要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镇、句、金、丹四县抗敌总会”成立不久,便代为行使地方政府的职能,在各县召集各界人士,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发展抗日群众组织。在茅山当地民众广泛支持新四军、加入新四军的过程中,还有为数不少的茅山道士,加入新四军,有些为新四军带路、送情报,甚至投身危险的隐蔽战线工作,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在新四军的帮助下,茅山民众武装中的大部分改造、上升为新四军的抗日主力部队,战斗力大幅提升,并在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的过程中,连续取得了大大小小百余次战斗的胜利,以3000人左右的兵力,牢牢牵制住了近3万日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敢打敢拼,被誉为“铁军”。在共产党领导和发动下,茅山儿女前赴后继,精忠报国,5万多农民参加自卫队、冬防队、游击小组、民兵组织,并先后成立了60多个农民抗日救国会,到1938年底,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发展到丹北、江句、横山、句北、小丹阳等10多块抗日游击基地,拥有40万人口。
从1939年1月开始,新四军由巩固防守逐渐转为主动出击,先后取得了官陡门、东湾、延陵、云台山、汤山、龙都、陈巷、贺甲等战斗的胜利。到1939年底,新四军不仅有效巩固了根据地,而且开辟了大量新的游击基地,茅山抗日根据地连接起来,互相策应,总的控制地区大大增加。在新四军“东进、北上、南下”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抗日根据地继续扩大,军民同心,势不可挡,日寇渐难支应。到了1945年,我敌后抗日根据地逐渐扩大,覆盖了苏中、淞沪、浙东、浙皖等地区。胜利成果逐渐扩大,直至战争形势发生逆转。日军投降后,党中央按照“双十协定”指示江南的新四军向北撤离,至此光荣地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抗日战争期间,苏南抗日根据地以茅山为中心作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军民同仇敌忾,英勇顽强,与日伪军作战5000余次,消灭日伪军4万余人。新四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7000余名战士英勇牺牲,县团以上军政干部有近百人为国捐躯。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也为我们党和军队培养了大批干部。苏南抗日根据地工作的党政军人员中,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以及担任省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干部达百人。
今天,雄伟的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就矗立在茅山风景名胜区。当八方而来的游客在纪念碑前燃放爆竹时,广场上就会听到嘹亮的军号声响起。这一神奇的现象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在这片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热土上,阵阵军号声正是新四军所铸就的铁军精神悠远的回响。
茅山之历史传承
在古代,茅山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为这片土地赋予了传奇的色彩;在近现代,茅山人民在党中央的带领下,又为国家与民族承担了重要的使命,付出巨大的牺牲,作出突出的贡献,写下浓墨重彩的伟大篇章;茅山的古代历史文化与近现代红色文化都是这方热土的宝贵财富,并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演进成为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厚重历史文化的历史传承。
作为著名的抗日根据地,茅山的红色资源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茅山脚下的新四军纪念馆,忠实还原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战士们英勇战斗的历史图景,是各级单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教育基地。
在新时代,茅山管委会在句容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充分挖掘地区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把养生旅游作为景区开发建设的重要主题,不断推动茅山旅游转型升级、提升质态,致力于推进传统单一观光式旅游向现代体验休闲式旅游转化,以此作为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努力把茅山打造成为国内一流风景区和长三角最佳旅游目的地。
在建设过程中,茅山管委会加强宏观协调,实现资源共享,广泛调动各方积极性,集合各领域的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作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茅山管委会充分把握多元文化旅游资源,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突出自己独特的优势,大力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将生态文化、道教文化与红色文化融于一体。
近年来,茅山管委会在传承文化中科学分类,保护的同时注重传承和开发利用,把文化内涵不断深化、凝练,在创新中丰富旅游文化的载体与形式,致力于增强茅山的生态文化、道教文化与红色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把促进文化之间的协同发展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力求以文化之间的多元融合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使游客在茅山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光中,能够形成从古代道教文化到近现代红色文化发展,集自然与人文历史有机结合的整体旅游印象。
茅山之党建引领
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抓实抓好党建工作,让红色党旗引领脱贫战场的各项工作是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茅山管委会围绕抓好党建促脱贫的思路,始终以党建工作引领茅山革命老区的脱贫攻坚工作。茅山管委会下辖的10个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全面形成了党支部有效引领、党员干部积极示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扶贫格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茅山管委会扎实有效地开展,党员先锋的示范行动效果显著,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与农村创业致富的带头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党员示范和先行脱贫的群众带动下,更多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争先脱贫、追求进步、互帮互助的良好文明新风尚逐渐形成,这个过程又促进和提升了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双带”能力。茅山管委会针对性地出台了党务、财务、产业帮扶等一系列规则制度,特别注重强化产业帮扶的力度,在扶持有依据、脱贫有项目的前提下,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茅山的乡风文明得到了强化,党风有效带动了政风和民风。
党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党建引领脱贫攻坚过程中,茅山的营商发展环境和扶持政策不断得到完善和优化,这个可喜的变化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返乡的农民工把城市打工学到的很多技术转化为促进家乡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这在茅山已经形成新的趋势。茅山夏林村有位共产党员,名叫严道云,他高中毕业后,离开家乡到外打工,虽然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但他踏实肯干,善于学习,积累了大量的业务经验与工作技术。2000年,他回到家乡创业,在兢兢业业的工作过程中,他的企业迅速发展,同时他还不忘带领父老乡亲们一起干事,脱贫致富。严道云的创业经历对夏林村和周边的村民产生了很大影响,不仅有很多村民选择留在家乡发展,还有更多像他一样的能人回到家乡创业。这个可喜变化的背后,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干部的带动。夏林村现在有腌、产、销茅山老鹅的特色产业,有种植销售茶叶的企业,民宿发展得也非常红火。夏林村是茅山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茅山,农民自主创业,村党支部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不断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建+志愿服务”点亮景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党建+志愿服务”是茅山景区的一大亮点,是党员开展志愿服务的新探索。这项工作让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得到畅通。铁军精神也在党员的志愿服务过程中不断得到传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作用,使各项工作更好地开展。茅山风景区在创新志愿者活动方面有很多具体形式的创新,比如组建“红、黄、绿、蓝”四色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就是细化服务内容的一项举措。在此基础上,各种形式、内容的服务分门别类又殊途同归,最终都有效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尚。在管理方面,茅山管委会在长效机制、激励机制方面充分探索,积极调动党员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让他们更加充分地发挥服务游客、加强基层组织、展现茅山风采的作用。“党建+志愿服务”,使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得到了大幅提升,服务水准和服务意识越来越强化,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景区各项工作得到深入和高效的开展。
茅山之继往开来
今天的茅山,景区重点工程有序推进,景区品质不断提升,农业经济繁荣发展,民生实事践承诺,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社会保障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景区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句容市委市政府打造“一福地四名城”的总体部署为茅山风景区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茅山管委会在“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战略下,在市场化、专业化、资本化的“三化”融合发展道路上,通过市场化运作,不断强化市场主体引进,推进茅山风景区的文化项目提升和景区外旅游综合体项目的建设,努力将茅山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具有远程号召力的旅游度假目的地。
未来,茅山将把乡村的公共空间治理作为乡村振兴切入点和突破口,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茅山将继续采取以局部带动整体的方式,推动茅山老区的振兴发展。在南部乡村,以陈庄村作为试点,将着力打造特色田园风光。依托中医药示范基地平台,争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推动茅山本土中药材“茅苍术”的产销,并以此为示范,继续通过政策性资金的引导,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实现中医药产业链与乡村旅游的深度结合,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在北部乡村,以玉晨村作为试点,继续深耕细作民宿农旅结合的产业项目。以茅山景区产品延伸和项目落户的优势为依托,与句容市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对接,在5A景区集聚人气的良好环境下,带动商业的集聚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未来的茅山,将呈现旅游“皓月当空、繁星点点”的发展态势。
茅山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镇江市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也拥有省级干部党性教育“精品课程”开发项目,这些品牌优势将不断丰富、优化茅山“铁军营”的教学基地课程内容。茅山的红色旅游资源——东进栈道、东进林、枪械所、新四军坝等红色景点建设将继续完善,更好地实现红色文化“上山下乡”。
在句容市委市政府“一山三湖”空间规划下,茅山将围绕自身的核心项目配置,充分地服务既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产业项目质量与效果,创新运营新路径,开发茅山特色文创系列产品,做大做强茅山文创品牌;依托传统文化,开展国学教育;筹建“茅山铁军干部学院”,更好地打造茅山红色文化品牌;规划茅山民宿发展带,引进精品项目,融入茅山特色文化,打造轻奢度假住宿产品,做好“研学茅山、文创茅山、民宿茅山”三篇文章。
历经了千年的时代变迁和日新月异的发展,茅山还是这座茅山,嘹亮的军号仍在苍穹回响,铁军精神融入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之中,人民的美好生活和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正在铸就茅山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