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党建札记:贴紧一线需求
2018-02-11 10:07: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汉超

  听过多年前的一件事。某地推一种作物,要求村村种,既要督导又要检查。有些村不适合种,又必须种,干脆种满了外圈,里边我行我素。没想到,检查很认真,把戏一下子被戳穿了。领导很生气,发火了:“你这是形式主义!”村干部顶了回去:“这是用形式主义对付官僚主义。”

  情同此理,采访中又听到了不同层面互倒苦水。拿扶贫来说,有的地方上面很重视,开会传达、层层督导、细化指标、问责通报,力度空前。当地的基层干部却有些苦恼地说,有的群众谈收入是模糊的、动态的,变化很大,对政策可能也不太清楚,督导暗访查问时,有些贫困户回答稀里糊涂,挂一漏万,可责任人往往就要丢分。对扶贫干部,考核要求精准,有偏差就要重做,不精准就要问责。比如某地,第一次问,农户答“打工10个月,收入6000元吧”;第二次去登记,就成了“打工半年,收入3000元”;第三次去复核,这家人意图争贫困户,咬定“只打工两个月,收入2000余元”……查银行存款?查工资表单?基层干部缺手段少渠道,可是建档立卡不精准,那是要担责的!

  有时候,压力过大,下面就得围着“迎检”转,跟着档卡数字走,培育产业那样的实功、慢活一旦与之冲突,只好往后排。可要是上面压力松点,也真怕下面放水、架空、弄虚作假、糊弄百姓。

  一家好的企业,除了考评之外,还需形成文化,用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凝聚人心、激励奋进。党的队伍,本身就不只有管理的维度。革命年代,党的建设是“三大法宝”之一;建设、改革时期,党建更得引领激发内生动力。

  然而,有的地方一落到具体工作,往往就成了“管理的大棒挥得顺手、党建的法宝用得不足”,不论嘴上喊得多响,与实际工作总有距离。“病因”是责任往下推简单又省事,火气很足,气血却不充盈。一线最需要的是后援、是补给、是鼓劲,是配合配套,是搭把手解决问题。可啥最需要,啥反而最稀缺。在一些地方,追责多了、交心少了,视察指导多了、研究问题少了,各类项目多了、主动服务少了。

  党建之所以是法宝,因为装着我们的初心,关系着党的执政根基。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干部头脑里“管”的思维过强,“建”的功夫却有些荒废,这就容易与实际工作脱节。群众在哪儿,工作在哪儿,队伍在哪儿,问题在哪儿,党建就应该在哪儿。从来就没有“为创新而创新”憋出来的党建,也没有坐办公室凭空“设计”出来的党建。曾采访过一个机关,办公室统一买来的花草,总养不好。怎么办?他们不是制定一套管理办法,而是请每人负责养3盆花,从此花草总养死的情况就根除了。事情虽小,折射的是思路转变。

  紧贴一线需求抓工作,党建可以释放更大的空间与能量。基层需要什么?调研服务队能否像问责督查队一样多?不是来倒逼,而是来驰援。党建阵地过不过硬?不能光看墙上写的、柜里装的,更要看群众喜不喜欢……有了这种作风,上下才会不再互吐苦水,一起坐下来,一块想办法,把问题解决好。(王汉超)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