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让“微教育”拥有“大效果”
2017-08-24 11:02:00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周东滨

  “微教育”具有短、平、快,新、实、活等许多特点,开展“微教育”是顺应网络时代潮流、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抢占思想教育阵地、掌握舆论主导权的有效手段。

  以“微博”为发端,人们在生活等许多方面进入所谓的“微时代”,如“微信”“微阅读”“微电影”“微论坛”等。如今在一些基层部队充分利用“微平台”,积极开展“微教育”。笔者以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又一新形式,很有必要。

  习主席一再强调,“要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和感召力”。这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紧贴部队实际,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手段。这其中就包括实现教育形式的“化大为小”、教育内容的“化整为零”和教育效果的“零存整取”。因此,让“微教育”成为有组织、有计划、有规律、有目标的生动教育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

  “微教育”有许多特点。一方面是“短、平、快”。“短”就是短小精悍、删繁就简,在有限的时间内讲透观点、摆明道理。“平”就是平等交流、官兵互动,通过开放式、启发式教育,与官兵坦诚交换看法、交流心得。“快”就是快速反应、及时教育,随时捕捉官兵的思想问题和关注的热点问题,第一时间“雪中送炭”,搞好引导。另一方面是“新、实、活”。“新”就是内容新,接收到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就及时向官兵进行宣传、科学阐释。“实”就是少讲空话、语言朴实,用通俗易懂和接地气的语言进行讲述。“活”就是方法灵活,不拘一格、见缝插针搞教育,使教育模式固定与动态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单一型与复合型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大课题、大课堂,但又不能贪大求全,追求立竿见影,很多时候要靠循序渐进、“滴水灌溉”。“微教育”正是适应这一要求,不拘形式、随时进行、积“微”成“大”,以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效。如建立“微课堂”,采取定期与随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小辅导”“时事小教育”“思想小动员”,人员不嫌少、场地不嫌小、时间不嫌短,以取得实效为目的。又如开设“微讲坛”,让官兵走上讲台,兵说兵事、兵讲兵理、兵述兵情。再如输送“微信息”,对出差、学习、休假等在外地的官兵,通过短信、微信等形式,及时推送节日祝福、温馨提示、注意事项等,让官兵感到始终处于被关注、受关爱中。

  开展“微教育”是顺应网络时代潮流、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抢占思想教育阵地、掌握舆论主导权的有效手段,同时又是一项实践性、创造性很强的工作。教育者应首先做到精心实施,充分把握新一代官兵思想行为特点,及时从官兵的日常生活、言谈举止、情绪变化中捕捉“微”信号,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是突出广泛性,充分相信和依靠广大官兵,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官兵进行自我教育、相互教育,营造处处是课堂、人人当教员、时时受教育的良好氛围。其三是搞好结合,注重把理论丰富、内容多元的大课堂与贴近实际、灵活自如的“微教育”结合起来,既不能片面地忽视大课教育,也不简单地搞“大课化小”;注重把解决共性问题和解决个性问题结合起来,根据官兵不同思想差异,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官兵的需要;注重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实现“说”与“做”的“无缝对接”。其四是确保效果,坚持求真务实,营造抓好“微教育”的氛围,形成常态实施、长效运行的机制,防止重形式、走过场,防止“一阵风”“毛毛雨”;认真研究探索,不断创新开展“微教育”的方法手段,特别是教育组织者要勤于学习新理论、掌握新动态、运用新科技,使教育内容和方法总能让官兵有耳目一新之感,乐于接受“微教育”,期盼常有“微教育”,使时代“主旋律”、社会“正能量”、军营“好声音”始终占领官兵思想阵地。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