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说起
2017-03-23 09:1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史 见

  读史明智

  谈及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可谓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楷模和导师。其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既为人们耳熟能详,也为广大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范本和参照。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对我们有很大启发。

  20世纪20年代,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并引发了农村社会大革命。然而,面对日益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国民党右派和封建地主豪绅开始进行诋毁和破坏,党内右倾错误领导也持怀疑和责难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同志,回到当时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的湖南考察农民运动。1927年1月4日到2月5日,在这32天里,毛泽东同志步行700多公里,实地考察了湘乡、湘潭、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情况。每到一处,他都广泛接触和访问广大群众,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获取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调研结束回到武昌后,毛泽东同志迅速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重要的马列主义文献。阅读报告后,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布哈林称赞“文字精练,耐人寻味”。今天看来,毛泽东同志的这篇报告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意义非凡,乃是因为他下了一番大功夫,苦练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重视调查研究一直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传家宝。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什么时候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开展调查研究,什么时候就能推动工作;什么时候丢弃了这个传家宝,什么时候就会陷入被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撰写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鲜活实例已经清晰地告诉人们:只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与贯彻执行,保证我们在工作中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失误,即使发生了失误也能迅速纠正而又继续胜利前进。事实上,经常开展调查研究的领导干部大多会感到,调查研究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当然,更重要的是,它能深刻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密切干群关系,增进干群感情。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认识的根本所在。开展调查研究,就应该沉下身子来到群众中间,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走访就是开展调查研究的最好途径。作为各级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新做法”,大走访是新形势下我们服务群众、改进作风、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全局工作的重要方法和载体。它既是一个关系人心向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严肃政治问题,也是一个有温度的感情问题。古人云,“为国者,必先知民之所苦,祸之所起,然后设之以禁。”其意思就是说,要想了解实情,解决问题,消化矛盾,就得直通群众的小院子,听群众最真实的声音,看群众最真实的状况,了解群众最真实的感受。很多事实证明,“干部脚上有泥土,群众心中才不堵”。今天,我们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当口,创新创业、富民安民的责任重大、任务繁重。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形势,不俯身躬行、深入基层,又怎能洞悉实情、凝心聚力、排忧解难?任何一个对改革充满信心、对群众充满感情的党员干部,都应俯下身子投身大走访,访民情、知民意、汇民智!

  “言知之易,行之难。”大走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难,不仅仅是难在领导干部本身事务性工作繁多,需要处理的问题千头万绪,很难有足够的精力投身到大走访活动之中。更难的是在“身入”基层的同时,更要“心到”。过去,有些干部到农户家里走访,群众搬的椅子不敢坐,担心弄脏了自己的衣服;群众倒的茶水不敢喝,担心不卫生;群众想跟他聊聊天也不敢接话,担心说错了话自找麻烦。可想而知,这种心不在焉的走访又能获得什么呢?它不仅了解不到实际情况,还会给群众心里“添堵”。试想,如果毛泽东同志当年带着这种心态来开展调研,谁会跟他讲实情、献真策?所以,今天我们在开展大走访过程中,必须坚持既要“身入”更要“心到”,真心实意地与群众交朋友、拉家常,带着真挚情感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来了解基层干群的所思所想、所困所盼。唯有这样,才能把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练好、用好!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徐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