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红楼梦》中的江苏元素
2018-03-23 09:48: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陈正荣

  配图:南京红楼艺文苑“太虚幻境”牌坊与乌龙潭公园的曹雪芹塑像。 赵灯明摄

  读“红楼”,不时可见“金陵”“姑苏”“维扬”;说“红楼”,不能不提南京、苏州、扬州三大古城。没有哪一个省像江苏与《红楼梦》的关系这么密切。细读“红楼”,你会发现很多“江苏元素”。曹雪芹的曾祖父、祖父、父辈三代人任职苏州织造、江宁织造和两淮巡盐御史,在江苏生活了六十多年。曹雪芹的童年、少年时代在江苏度过。江苏一带的历史、遗迹、物事、风俗、习惯,他都了然于心。秦淮风月、扬州旧梦、姑苏物事,构成了他一生美好而惆怅的记忆。

  《红楼梦》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实写的地名并不多,但涉及南京、苏州、扬州则直接写来,毫不含混。“红楼”四城(京都、金陵、姑苏、扬州),江苏有其三。作者把故事的主要场景放在了“一北一南”。北方即京都(长安、神京、都上),南方则是包括南京、苏州、扬州在内的江南。在第五回中,作者借贾宝玉之口写道:“常听人说,金陵极大。”作者还有意识地将籍贯是苏州的林黛玉、妙玉列入“金陵十二钗”。小说中创造的“金陵省”其实是一个包括南京、苏州、扬州在内的类似于清代江南省的大概念。书中经常出现的“南方”“南边”“江南”也是指这一区域。

  南京——

  小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城市

  “秦淮风月忆繁华。”(敦敏《赠芹圃》)南京是曹雪芹的出生地。“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对他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作者把小说的主要场景放在了南京。在小说所有出现的地名中,“南京”(包括金陵、应天、江宁、石头城)出现的次数最多,其中又以“金陵”为最,仅仅前五回,“金陵”就出现二十多次。小说所写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籍贯都在金陵,故有“金陵十二钗”之说。

  小说中直接提到的南京古迹名胜有六朝遗迹、石头城、凤凰台、钟山、桃叶渡。

  小说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有居住在南京乌衣巷的“王谢二族”,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为城南瓦棺寺画维摩诘像的顾恺之。探春房内挂着的一副对联“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出自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之手,颜真卿曾做过升州刺史。第二十三回写林黛玉听了《牡丹亭》的曲子,联想起李煜的词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不觉黯然神伤。李煜是在南京做的皇帝。

  此外,小说还写到发生在南京的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故事,提到陈后主、寿昌公主等与南京有关的历史人物。

  苏州——

  最是富贵风流地

  苏州,是黛玉出生的地方。小说一开始就写到了苏州:“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由住在阊门葫芦庙旁的甄士隐引出了贾府。除了提到“阊门”,小说还写到虎丘、百花洲、玄墓山等姑苏名胜。

  一个重要的穿针引线的人物甄士隐就是苏州人。第十六回写贾蔷到苏州采购唱戏的女孩子,这些女孩子唱的都是昆曲。第五十三回还写了一个善于刺绣的姑苏女孩慧娘。

  第六十七回,薛宝钗的哥哥薛蟠从苏州贩货回来,带回了两大箱物品,其中不少是从苏州虎丘采购的。林黛玉见到自己家乡的物品,勾起了故里之思。

  苏州历史上人才辈出。小说中提到的画家、诗人就有张僧繇、韦苏州、祝枝山、仇十洲、唐伯虎。特别是唐伯虎,在小说中出现五次。

  扬州——

  林黛玉的故乡

  小说第二回由贾雨村到维扬林黛玉家中担任教师引出了林如海,林如海在扬州担任巡盐御史。出生于姑苏的林黛玉成长于绿杨城郭。母亲贾敏去世后,她从扬州古运河登舟,被贾雨村送至京都贾府。几年后,父亲病逝,贾琏又带她回到扬州治丧。扬州出现在第二回、第十四回两个回目中。第二回,作者虚构了扬州有一个叫智通寺的庙。第十九回,宝玉给黛玉虚构了一个发生在扬州黛子山林洞里耗子精的故事。

  古扬州有众多名胜古迹,小说通过薛宝琴写的《广陵怀古》,写出了隋炀帝与广陵的关系。还写到了著名的“二十四桥”。

  小说涉及扬州的历史名人有两位:张若虚、秦少游。林黛玉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调,写《秋窗风雨夕》。秦可卿房中挂了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秦太虚是江苏扬州高邮人,北宋著名词人。

  江南风物入梦来

  《红楼梦》中的景物环境、人物服饰、饮食习惯、风土人情、语言称谓无不打上江南(包括扬州一带)的印记。比如大观园,陈从周认为“是一个南北园的综合,除恭王府外,曹氏描绘景色时,对于苏州、南京、扬州等地的园林,有所借鉴和掺入的地方,成为‘艺术的概括’。”小说中的栊翠庵白雪红梅,藕香榭桂花,都是江南景物。

  小说在写到人物着装时,有大量关于丝绸的描写,如贾宝玉的孔雀裘披风、林黛玉潇湘馆中糊窗用的霞影纱、王熙凤的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贾母屋内的金钱蟒缎靠垫,都出自江南织造。

  在饮食菜肴方面,小说写到的“芦蒿”“油盐炒枸杞芽儿”,都是江南一带早春吃的野菜。“火腿燉肘子”“酸笋鸡皮汤”“虾丸鸡皮汤”“酒酿清蒸鸭子“胭脂鹅脯”都是江南名菜。第十六回、第六十二回两次写到无锡产的惠泉酒。

  小说不少地方描绘江南风俗。端午节有“蒲艾簪门,虎符系臂”习俗。夏夜怡红院乘凉,“只见院中早把乘凉的枕榻设下”。妙玉饮茶,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苏州玄墓山的梅花雪水,这都是江南一带文人雅士的做法。

  小说中不少地方使用吴方言。小说中的“嬷嬷”“娘子”都是江南的称谓。“尴尬”“物事”“碧清”“晦气”“促狭”等等,都是吴方言词汇。“韶刀”“嚼蛆”是南京话。

  一部“红楼”,一部百科全书,让人百读不厌。仔细品读,梳理江苏元素,我们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也感到研究、传承与弘扬的责任之重大。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