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秦淮灯会:流光溢彩映照1700年
2018-03-02 10:13: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卫 然

南都繁会图上的鳌山灯

图为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前的摩天轮巨型花灯。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万程鹏摄

图为南京秦淮灯会上生肖狗彩灯。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万程鹏摄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中国人的传统佳节。吃汤圆,赏花灯,元宵节这两项最主要的民俗已流传千年。对于南京人来说,元宵节的晚上,一家人走出家门,去夫子庙赏灯观景,这个年才叫过得圆满。而年前就已经开幕的秦淮灯会也会在这一天达到最高潮。

  已经传承了1700多年的秦淮灯会,今天既承载着传统文化,又表达着时代精神,成为南京人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值元宵佳节,让我们一起走进秦淮灯会的历史深处。

  秦淮灯会起源于六朝初期

  顾名思义,“灯会”是“花灯”“灯彩”集中展示的盛会。古代的中国人,将传统节日、吉祥喜庆之时悬挂的五颜六色的彩灯称为“花灯”。传说中,木匠业祖师爷鲁班在建造宫殿时就创制过花灯。到西汉初期,宫廷中已出现了高达七尺半的巨型花灯。但在很长时间内,花灯只是皇族赏玩之物。一直到南北朝,伴随着元宵节赏灯习俗的推广,花灯才走出皇宫,飞入寻常百姓家。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元夕、元夜,“一年明月打头圆”,正月十五是新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早在汉代时就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几乎每一种都与灯有关。流传较广的说法是:正月十五是汉文帝刘恒铲平诸吕势力的日子。后来每年的正月十五,汉文帝都要微服出宫,到张灯结彩的街市游玩,与民同乐。这一天遂被定为元宵节。千百年来,吃元宵(汤圆),赏花灯,始终是正月十五不可或缺的两大民俗活动。

  “秦淮灯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朝初期。”南京文史作家周安庆向记者描绘了1600多年前六朝都城建康(南京)举办灯会的胜景:元宵之夜,东吴太初宫、昭明宫,后来的东晋建康宫悬挂各式彩灯,秦淮河两岸达官显宦的宅邸也纷纷效仿,挂出各种花灯。“煌煌闲夜灯,修修树间亮。灯随风炜烨,风与灯升降”(东晋习凿齿诗),暮霭四合,华灯齐放,秦淮河上火光倒映,宛若白昼。

  周安庆介绍,南朝时期,元宵节举办灯会的民俗依然延续,梁简文帝萧纲写有《灯赋》《正月八日燃灯应令》等诗,“落灰燃蕊盛,垂油湿画峰。天宫倘若见,灯王愿可逢”,记录了彼时灯会繁盛的场景。

  和南京相关的成语“破镜重圆”,形容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聚与和好。南陈的乐昌公主在战乱中与丈夫徐德言走失,幸好各自留下一半铜镜作为以后见面时的凭证。若干年后,在正月十五灯节上,奇迹竟然发生,手持半边铜镜沿街叫卖的乐昌公主竟与徐德言重逢,华丽的灯彩映照下,命运多舛的这对夫妻再度团圆。

  发端于六朝的南京元宵灯会,历经隋唐、五代、宋元等历史时期,始终都会在每年正月十五前后“绽放”。史载,最初的元宵灯节仅有一天。唐代开始,灯会改为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持续三天;到宋代,灯节的时间又被延长,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观灯赏灯的狂欢长达五天。

  “随着灯会的发展,南京市井闾阎间也逐渐形成灯市。”周安庆说,唐代城南笪桥一带已有众多扎制花灯的工匠聚居,这里是南京最早的元宵灯市雏形。到南唐时期,词翰风流的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大力推广灯彩艺术,他们将能工巧匠聚集到金陵城,每年元宵节,总能营造出千灯争艳、火树银花的热闹场面。

  《南都繁会图》中的灯节盛景

  明代,南京元宵灯会迎来第一个高潮期。周安庆介绍,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营造盛世氛围,竭力提倡灯节盛事。“闻太祖初建南都,盛为彩楼,招徕天下富商,以实国本,元宵放灯,多至十余日”(郎瑛《七修类稿》)。朱元璋颁下圣旨,打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灯节:正月初八上灯,正月十三试灯,正月十五正灯,正月十八落灯,灯节的时间被扩展到十天。

  至今,南京民间还有“上灯元宵落灯面”的食俗,即正月初八上灯那天家家都要吃元宵,正月十八落灯那天则吃面条,寓意长长久久,幸福安康。

  朱元璋和花灯的故事、传说有很多:洪武五年(1372年)元宵节,他下令在秦淮河上投放万盏水灯,满河明灭,流光溢彩;元宵当晚,朱元璋不满足于宫中悬挂的富丽堂皇的彩灯,常常微服私访,来到街市上,欣赏民间百姓扎制的彩灯。“明代初年的南京,每到元宵节,全城彩楼绵延,花灯烟火闪耀通宵,鼓乐杂耍喧嚣达旦,很多平日里足不出户的妇女也通宵夜游,结伴赏灯。”周安庆说。

  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也是狂热的“灯彩爱好者”。史载,即位之初,朱棣就下旨官员们在元宵节前后放假十天,与家人共度灯节。永乐十年,朱棣又集中能工巧匠,在皇宫午门外,扎制了美轮美奂的“鳌山万岁灯”。鳌山灯辉煌闪耀,灿若星辰,令人叹为观止。“银烛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灯人”。

  永乐迁都以后,南京依然是明王朝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元宵灯会传统从未断绝。《正德江宁县志》记载,明代中后期南京花灯有“楮练”“纱帛”“鱼鱿”“羊皮”“料丝”等品种,元宵夜,“加松棚于通衢,棚中奏乐,上下四旁,缀以华灯,灿若白昼,箫鼓声闻,灯火迷望。士女以类夜行,谚云走百病。”

  被称为南京版“清明上河图”的《南都繁会图》,描绘明代中期十里秦淮两岸的繁华街景。这幅画上就有元宵节南京人上街观看鳌山灯等各色花灯的热闹场面。周安庆介绍,明代南京还出现一种悬挂彩灯的灯船,元宵之夜往来穿梭于秦淮河上,“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薄暮须臾,灯船毕至,火龙蜿蜒,光耀天地。”(余怀《板桥杂记》)。此外,明代南京还出现了夹纱灯、虎灯、蛤蟆灯、鱼灯、虾灯、荷花灯、藕灯等各色花灯,灯彩品种之繁多,灯节场景之热闹,在全国首屈一指。

  灯会“主场”:从笪桥到夫子庙

  进入清代以后,每年正月十五灯会灯市的“主场”主要在笪桥、夫子庙两处。《金陵岁时记灯市》:“府县学(注:即夫子庙)前,评事街,皆灯市也。”其中又以笪桥、评事街一带的灯市更为热闹。学者甘熙在《白下琐言》中写道:“笪桥灯市由来已久,正月份鱼龙杂沓,有银花火树之观,然皆剪纸为之。若彩帛灯,则在评事街迤南一带。五光十色,尤为冠绝。”

  笪桥为何能成为昔日金陵灯市所在地?周安庆说,是因为这里一直是金陵花灯艺人的聚居地,他们在这里制作花灯、售卖花灯,“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正月十五晚上,人们纷纷来到这里赏灯买灯,传说康熙南巡时,也曾微服来笪桥观灯赏月。

  清代的南京花灯有三星、八仙、聚宝盆、皮球、西瓜、金鱼等各种造型。当时还有一种构思巧妙的走马灯,外面有灯罩,下面有蜡烛。点燃蜡烛,空气持续对流,能够推动风轮旋转,带动灯笼转动,灯笼表面所画骏马就好似飞驰起来一样(《金陵岁时记》)。

  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笪桥灯市逐渐衰落,灯会主办地南移至夫子庙,并沿袭至今。

  “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明灯初试九微悬,瑶馆春归不夜天”“两岸红灯射碧波,一支兰桨荡银河”……清末文人留下来的诗文中,勾勒出夫子庙灯会的繁华和喧闹。周安庆说,清末民初的夫子庙灯会,花灯似海,人涌如潮,夜灿若昼,锣鼓喧天。上新河的徽州木材商人们制作的灯彩尤为出名,每年元宵都会组织提灯巡游,满街鼎沸,火光烛天,时人称为“徽州灯”。

  在南京人的话语体系中,过年不到夫子庙,等于没过年;到夫子庙不买盏灯,等于没过好年。元宵前后,秦淮河畔家家走桥,人人看灯。很多“老南京”脑海中难以磨灭童年时到灯市买盏兔子灯拖着四处乱跑的珍贵记忆。

  年味最浓的“文化嘉年华”

  1986年,在中断多年以后,每年一届的“秦淮灯会”恢复举办,十里秦淮水,再度波映花灯红。

  到2018年,“秦淮灯会”已连续举办31届,今年是第32届。2006年,“秦淮灯会”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各级灯彩传承人27人,国家级、省级各2人。秦淮灯会成为我国唯一一个集灯展、灯会和灯市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灯会。今年的第32届秦淮灯会,还首次办到了100里开外溧水区的秦淮河源头。

  朱元璋“史上最长灯会”的纪录也已被打破。如今的秦淮灯会从头一年的腊月二十六亮灯,到次年的正月十八落灯,加上一个月延展期,总计时长50多天。灯会期间,南京众多民间艺术形式、文化活动轮番登场,成为年味最浓的“文化嘉年华”。

  灯会的火爆,也使得灯彩艺人直接受益。上市花灯数量从每年10多万盏增长到去年的50万盏,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灯彩艺人年收入普遍从几万元增长到数十万。

  万千灯火不夜天,疑是瑶池在人间。如今的秦淮灯会不仅在南京绽放,也早已走出国门,点亮世界。从恢复举办到如今,秦淮灯彩的非遗传承人远赴欧美、非洲、亚洲的40多个国家的知名城市交流办展,推介南京灯彩艺术。秦淮灯彩已成为代言南京、面向世界讲好南京故事、中国故事的最佳载体。 卫 然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