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聚焦民生,把握人民群众新期待
2021-04-27 14:38: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王安琪

创造高品质生活,是因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那么如何“办好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事”?记者采访了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徐琴。

围绕群众关切,

创造高品质生活

记者:娄勤俭书记提出的要办好的三件事中,专门提出要“办好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事”,这样提有何深意?

徐琴: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精准判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努力为人民创造高品质生活,正是抓住了这一主要矛盾,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充实基本现代化的内涵。

记者:“十三五”期间和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在践行“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建设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聚焦共同富裕,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实施民生实事工程。从全省层面来看,江苏的民生建设取得了哪些瞩目的成绩?

徐琴:“十三五”期间,江苏民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成绩显著。在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教育等领域,持续加大投入,成就突出。

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就业,即使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江苏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依然达到13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处于3.2%的低位。在不断完善城镇保障房制度的同时,重点实施苏北农民住房改造计划,三年间,苏北五市建成一批高品质新型农村社区,数十万户农民住进了交通便利、就业方便、实用美观的新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不断扩大,对特困人员进行专项补助,2020年为344.4万名困难人员各类社保项目的个人缴费部分实行全额资助。江苏还是全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军省份,多年来一方面加大对教育的资源投入,另一方面着力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覆盖面。2015年江苏100个县(市、区)通过测评,成为第一个所辖县(市、区)全部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要求的省份。

把握群众新期待,

查找差距破好题

记者:现阶段,包括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教育和医疗问题等民生事业的发展水平,与群众的新期待还有哪些差距和短板?如何破题?

徐琴:教育领域,需切实落实《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重点解决好江苏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升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义务教育,总体上需继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城市新区新开发住宅区,学校的配建和开办应及时配套到位;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尽力确保流动儿童就地入学;农村地区,则要立足学龄儿童外流、数量减少的现实,着力稳定师资队伍、确保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学前教育要着力解决供给不足的突出矛盾,构建学前教育的多元化供给机制。基础教育的普高教育资源供给有待适度扩大,同时应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化职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的实效和吸引力。面向现代化的江苏教育,既要注重各项既有量化指标的高水平,更要注重教育对人的心灵关爱、对人才多样性的包容和挖掘,对人才与现代化的多向度匹配。

医疗保障和健康促进,近年来改善非常明显,医保覆盖面持续扩大,异地就医日益便利化,各类医保的就医报销比例也在提高;健康江苏行动持续推进,运动、健康设施的社区普及水平不断提高;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社区筛查机制日益健全。但医疗支出依然是城乡居民家庭支出的重要压力源,对于农村居民压力更大,该项支出常常是农村家庭支出压力最大的一项。良好的医疗保障,事关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是“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十四五”,切实落实省政府近期出台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在兜住底保基本的前提下,不断提升效率,寻求持续改进。“十四五”期间,力求建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并且为进一步构建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的,多支柱、多元化的医疗保障体系打下坚实基础。稳步适度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水平,进一步加强对特困群体的医疗救助。

聚焦关键领域,

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记者:今年全国两会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下一步,江苏该如何继续聚焦社会民生关键领域?

徐琴:“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意味着未来的民生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动态性、精准性、同步性和多元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变化、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民生发展的需求也将是动态的,既要优化现有长项、补齐已有短板,同时也需要密切关注新的民生热点、痛点和短板,例如婴幼儿照护、养老服务等。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必须更加注重民生服务的精准性,在现有的、总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并细化民生服务内容,需更加注重不同群体的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特别需要加强对各类边缘群体、困境群体的关爱。

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民生发展的同步性,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落实到收入增长和民生福祉增进上;更加注重生产性项目、城建项目和民生项目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到位。

民生福祉达到高水平,还需要建设多元化的服务供给体系,多元主体需共同发力,政府应更加注重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企业既要不断优化市场服务,也要不断强化社会责任;社会组织需继续提升非营利性的专业化服务能力;社会公众则需要持续培育志愿精神和公益精神,社会也需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和公益服务平台,大力培育互相关爱的社会风尚。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