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没有好生态,就没有长江经济带的持久繁荣
2021-03-09 10:06:00  来源:新华日报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指导思想,长江沿线省市围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纷纷行动,长江保护取得了瞩目成就。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新华传媒智库策划组织了江苏、浙江、上海、重庆、云南、湖北等长江沿线“学习强国”省市平台,联动采访当地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畅谈当地在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大保护方面的成绩、存在问题和瓶颈。

以法为纲,护一江碧水

吴惠芳(全国人大代表、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书记):江苏地处长江经济带,自古以来就是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张家港市永联村紧邻长江,“靠江吃江,靠水吃水”。过去,村里有一个从事渔业捕捞的村民小组,还成立过长江刀鱼专业捕捞船队。然而,面对长江大保护的要求,渔民们丝毫没有犹豫,决定退捕上岸。

2019年12月,永联村13位船老大签订《退渔补偿协议》。2020年1月,他们将所有渔船从长江驶入内河,渔具渔船交给村里,彻底洗脚上岸。

永联村早期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时,曾提出“吃江鲜到永联”的宣传口号。在长江可持续发展大背景下,村里转变思路,提出“到永联住几天,给心灵放个假”的深度体验游口号,带领乡民走绿色发展新路子。

我们先是率先取消了连续举办9年的江鲜美食节,又将江南农耕文化园改建成集肥米粒乐园、萌宠乐园、作坊街、阳光草坪、农家乐园等为一体的主题公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永联村端上了环保旅游的饭碗。

为了推动绿色发展,永钢集团把节能环保列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累计投资超过60亿元进行设备改造。如率先实施雨污分流回收系统,污水处理后梯级循环利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9%以上。生产污水、生活污水、船舶污水全部收集处理,实现污水零排放;冶金尘泥不落地、产耗100%平衡,让永钢集团成为第一家同时获评工信部“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的钢铁企业。2020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公布了2020年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永钢成功入选钢铁行业能效“领跑者”。

2014年起,住苏全国人大代表联名,连续5年向全国人大提交关于长江水环境保护法的议案。今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的施行,既是江苏代表团连续5年跨届接力的结果,更是全国人大立足全局、立足长远,慎重酝酿的成果。

【专家点评】

成长春(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落实长江“禁渔”,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举措,是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抓手。永联村的探索与实践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和推广。

一是思想认识高。党委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抓好长江“禁渔”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把长江“禁渔”工作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推进落实。

二是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永联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旅游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与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在绿水青山中“寻宝”,也有利于吸收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抓手。

三是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全面绿色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永钢集团坚持以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绿色低碳发展为抓手,坚持依靠技术创新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污水处理和水重复利用能力,全方位、全地域、全流程开展绿色发展治理,这方面的探索值得推广。

采访:黄泽文 黄琰

让浙江起到引领和窗口作用

沈满洪(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浙江省处于长江流域下游,是长三角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纽带,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

浙江省是第一个建成全国生态省的省份,有些方面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认可。比如说,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策划和实施的“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长江保护法的出台,意义重大。对浙江而言,从一个局部角度来看,全流域保护对浙江近岸海域水质的改善,起到一个比较好的作用。现在,浙江省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还是很不理想,这不仅是浙江省自己在污染,长江流域各地都有一定的“贡献”份额。长江保护法的实施,使全流域共同来保护长江,保护好杭州湾,保护好东海的海洋环境。从整体角度来讲,可以使得浙江和长江流域所有省份一起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迈进,使得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本质要求。

浙江省是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讲,提出要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相当于要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窗口。在打造的过程当中,要以更广的范围来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陆海统筹,坚持更高的标准,来打造美丽浙江。要采取更严的措施,更大的力度,来推进美丽浙江的建设。

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家的角度来看,长江经济带保护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区域之间的行政壁垒,省和省之间,市和市之间,县和县之间,每一个区域都管住自己一片,往往在区域和区域之间,协调性还是不太够的。只有扫除障碍,才有可能真正使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和保护达到中央的要求,让长江这条母亲河真正恢复成一条健康的母亲河。

【专家点评】

成长春:五年来,浙江全省上下积极主动作为,全省域、全方位参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有四点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高度重视顶层设计。从2016年到2020年,先后出台和发布了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三年实施方案、《浙江省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浙江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和全国首部省级GEP核算标准,为进一步畅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提供了标准化支撑。

二是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大保护。全省上下持续打好“五水共治”攻坚战,以河长制、“美丽河湖”建设、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等为抓手,久久为功,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健全生态保护联防联控机制,打通条线监测信息壁垒,实现一体化智慧预警监控体系,让江河、湖泊、海洋实现蝶变。

三是积极探索协同治理。2012年,浙皖在新安江开启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三轮改革试点让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未来,生态补偿范围将向全要素扩展,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四是着力发展新动能。浙江省正在实施数字化、集群化等转型工程;建设杭嘉沪创新大通道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和一批高新技术、高端制造小镇。2020年前三季度,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4893.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 采访:李扬

上海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大有可为

邵志清(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上海位于长江下游,从全市层面来说,长江流域不光是长江,还包括黄浦江、苏州河“一江一河”和其他河流湖泊,实行河长制、湖长制,加快治理和修复,努力使上海的水质不断改善。同时,积极地承接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就是其中之一。长三角地区产业基础相近、文化相似,又有地缘优势,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坚实。在青浦、吴江、嘉善成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其定位和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脉相承,这个名字就很好地贯彻了这一理念。

上海充分发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以及对外窗口的功能来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比如,上海是国际金融中心,通过资金集聚和流动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和长江流域其他省市。上海是国际航运中心,通过航运资源服务沿江省市,在黄金水道上发挥下游集散地和枢纽作用。上海的科创能力在长江经济带上是指数最高的,上海的科技创新不光服务本地实体经济,更要服务长江流域。上海提出“五型”经济,其中,开放型经济,上海是对外的窗口,做好长江沿线的城市和国外的连接,发挥辐射作用;上海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产业转移到中游、上游,形成产业的梯度转移,实现共同发展、协调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上海正努力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这对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也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要实现国内大循环,长江经济带要率先实现大循环。作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上海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等方面都要发挥核心功能和龙头作用,把物流、资金流、人才流、数据流都汇聚到上海来。其次,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更是上海的使命所在。

【专家点评】

张学良(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上海大都市圈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区域版图,也是全国经济最为活跃、开放程度最高、科创资源最为富集、产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在长江经济带上遥相辉映、一水相连,共同构筑了长江经济带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全新发展格局。我建议,将“双圈”新型区域合作作为推进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首尾衔接的先手棋,先行先试,以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全面合作对接的模式与经验。

首先要建立由政府主导引领、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的区域合作机制,全面谋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上海大都市圈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对接,鼓励支持商会、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共同搭建两地企业交流互动的联系平台。

其次,双圈内核心城市率先签署多地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在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城市治理、交通连接、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人才交流等多领域推进务实合作,以点带面推进双圈全方位合作对接。

最后,建立健全针对深化双圈合作的定期会议制度,及时议定跨区域合作的重大事项,加强平台建设和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衔接,有效促使区域间人才、技术、市场、供应、项目、信息等资源的多向流通和共享。 采访:张蔓蔓 陆海容

贯彻生态文明思想 共同守护绿色家园

刘家奇(全国人大代表、重庆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党支部书记):重庆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地处三峡腹地、长江南岸,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称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实践。

靠的是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提出“土里栽树子,四季卖果子,家里开馆子,就地进厂子,外出挣票子,青山变金子”的“六子”致富思路,如今睦和村是春有枇杷、夏有荔枝、秋有龙眼、冬有脐橙,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7000多元。从大力发展生态、绿色的产品中获得了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也成为大家的共识。

在地处三峡库区的涪陵,当地群众都习惯性将库区160米到175米之间的“消落带”土地用于栽种玉米。待玉米成熟收获时,库区老百姓只收玉米,不采割玉米秸秆,让玉米秸秆自然枯烂。蓄水175米时,三峡库区沿岸的玉米秸秆自然就变成了污染库区水质的污染源和漂浮物。同时,在栽种玉米期间施用的化肥和农药通过土壤渗入长江,又变成新的库区水质污染源。

村里成立了保护长江母亲河的法治宣传志愿服务队,从正面引导和教育村民不在长江库区175米水位线以下的“消落带”种植玉米及其它蔬菜等农作物。随着污染逐年减少,果子越卖越好,村民们的思想也有了转变。

要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努力实现“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和“山清水秀美丽库区”的宏伟目标。具体来说有4点建议:

一是要加大宣传长江保护法的法律法规力度,让全社会掀起保护长江母亲河的热潮;

二是继续开展长江库区“三乱”整治专项行动,有效遏制和打击破坏长江库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不法行为;

三是尽快研究培育适宜在长江库区“消落带”种植生长的耐淹乔木水生植物,防止库区水土流失;

四是加大对长江库区面源污染的整治力度,切实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带来的危害。

【专家点评】

黄承锋(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重庆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的变化是巨大的,由小渔村蜕变为一般的农业村,再变为文明村、生态文化村,直至全国示范。产业形态上,从祖辈的渔业,到一般种植业,再到“六子”特色种植业,附加值大大增加,实现了脱贫致富,相当了不起;同时,他们还解决了三峡库区的大难题——“消落带”的生态问题,不再有因栽种玉米等农作物形成的化肥和农药通过土壤渗入长江,不再有玉米秸秆等污染源和漂浮物进入长江,更是了不起。村民也由渔民变为了种植户,再变为了果农,生产、生活方式文明演进,令人刮目相看。他们实现了经济和生态的双赢、双丰收,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的、生动的实践。

睦和村的巨变体现了基层党建的最好成果,“领头雁”刘家奇书记一班人忠实地执行了党中央的发展方针,把“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开创性地落地为因地制宜的做法,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示范性成绩。

睦和村的巨变是习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英明决策和国家一系列支持政策所带来的,是重庆市践行习总书记“三个作用”指示中“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具体体现,是长江经济带近年来变化的缩影。 采访:郭洁露

区域联动,建设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

范永贞(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丽江市文化馆副馆长):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中,云南把修复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保制度。《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2020年7月正式施行;金沙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水域实施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建立水生生物保护暨禁捕协调机制联席会议制度,13个部门齐抓共管。

2020年,91个长江水系断面中,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79.1%,云南长江水系水质由轻度污染转为良好。制定了覆盖全省的“三线一单”管控体系,对新上产业从严审批,坚决把云南最需要管住的岸线、河段、区域管住,坚决制止产能严重过剩、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风险突出的产业输入,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全省绿色电力装机占比达84.1%、绿色发电量占比达92%。

下好长江经济带发展这盘大棋,共治共享是制胜要诀之一。云南与重庆、四川、贵州联合建立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共同致力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旅游宣传推广协作;与贵州、四川签署三省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四省市在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治、环境监测、信息交流通报等方面建立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建立环境联合执法体系,助力省际交界区域生态环境提升。

金沙江流域生态作为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丽江市金沙江沿江原来植被稀疏、土地裸露的干热河谷如今变成绿色经济产业带,流域群众打造出了丽江华坪芒果、永胜软籽石榴等高原特色绿色食品,不仅成了致富的“敲门砖”,更成为云南绿色食品“可食用的名片”。下一步,根据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理念发展绿色经济,保护好一江清水,为金沙江流域再造一片绿水青山。

保护长江源头需要区域联动,金沙江(长江)流经云南1560公里,生态环境历史欠账多,云南省将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局,推动金沙江生态绿色经济走廊建设,努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议在青海、四川、西藏、云南四省区范围内建立联动的生态保护机制,保护长江源头;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建设金沙江的绿色经济走廊。

【专家点评】

黄承锋:云南大力推进“治、修、管”,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抓住了“牛鼻子”,取得了环境治理、水质治理等工作的明显成效。

探索创新了产业结构升级新路子。云南大力淘汰重污染的产业,发展清洁产业,特别是绿色发电量占比达92%,远远高于全国水平,绿色农产品也成为主导产业,说明“十三五”云南在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变上成效也非常明显。

云南是我国生态最丰富的地区,在全国产业结构比重中,生态、绿色应该更加凸显,云南要进一步发展壮大生态产业,在绿水青山中找到金山银山,强国富民,应该是云南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在发展的路径中,要更加注重区域协同,注重流域上中下游的协同,中下游要支持、补偿云南,让其发展有后劲,创造更大的外部效益,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

采访:彭娜 宋金艳 陈永春

《长江保护法》为母亲河穿上“法治护甲”

周洪宇(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兼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长江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流域专门法律,是我国依法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推进生态优先原则落地的重要尝试。统筹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的生态系统观,将长江流域资源的相关要素、多种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进行综合平衡,通过立法稳固下来,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提供了根本法律制度保障。整个长江流域,湖北是1061公里。在整个长江流域的占比是最高,责任也最大。不管是长度还是辐射的范围都是最大。

《长江保护法》通过规定更高的保护标准、更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如强化水资源保护,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和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完善水量分配和用水调度制度,保证河湖生态用水需求;落实党中央关于长江禁渔的决策部署,加强禁捕管理和执法等工作,把保护和修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放在压倒性位置,专家们认为,湖北一系列地方条例的出台,将有效地把《长江保护法》落到实处。

《长江保护法》准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设立“规划与管控”一章,充分发挥长江流域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的引领和约束作用,通过加强规划管控和负面清单管理,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破除旧动能、培育新动能,将有效促进湖北和长江流域科学、有序、绿色、高质量发展。

《长江保护法》是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一部基本法,为整个长江流域的保护、治理确定了硬规矩,今后长江流域的保护工作就是要以它为指导思想、指导原则来开展。这部法律的实施,对于未来长江流域的保护工作、发展工作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专家点评】

陈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理事长,江苏民盟区域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周洪宇代表对《长江保护法》出台的意义阐述和理解十分深刻,作为我国第一部流域专门法律,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放在压倒性位置,突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长江保护法》出台,是我国长江经济带建设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生态环境“大保护”的根本制度保障,从法律上规定了资源保护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方向和动作,规范和约束了各地政府、市场主体和大众百姓的行为方式。同时,该法从长江上中游的流域综合集成角度,不仅统筹了各类资源生态环境要素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统筹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水陆表层关键地带,更是实践跨省、市界协同,体现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深入贯彻实施《长江保护法》,还需要开展更为扎实深入的资源生态环境协同的科学研究,国家正在强化长江专项的科技研发工作,建议更加关注在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理论框架下,探究长江流域系统保护和治理的总体方案和技术路线,将流域系统管理和治理统筹的研究纳入基础类的相关研究中。同时还需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和实践,让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成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持久动力。

采访:杨岚 吴宝洪 张君妍

“学习强国”江苏、浙江、上海、重庆、云南、湖北学习平台编辑部 供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