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如何让流动的文明历久弥新
2021-01-05 09:26:00  来源:新华日报

大运河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千载悠悠,水波滢滢。大运河滋养了沿岸城市,积淀了水乡文脉,造福了江苏儿女。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大运河时指出,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这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一步明确了路径、目标和着力点。

今天,“智慧家”特邀9位从事大运河研究的智库专家“导游”大运河,详细讲述大运河的前世今生以及它给所流经的省内各城市带来的经济影响与人文繁荣。

以水为伴,运河文脉与民相连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健:大运河沟通南北,以其兼容并蓄的特性孕育出了独有的文化风韵,也为无数有志之士提供了更为开阔的眼界,这些都是将社会文明向前推进的重要契机。

从扬州的邵伯古镇到无锡的南长老街,枕河人家世代以水为伴,形成了独特的景观与城市规划。典型的如大运河沿线城市常见的“前店后坊”模式,既是运河所赋予的商贸形态,也反向促进了运河的发展。对于沿线城市与居民来说,大运河是一条流动的财富,千里舳舻间绘尽盛世繁华,熙攘往来里尽享国泰民安。以明清时经济最发达的苏州为例,当时苏州的银元和铜钱的比价一度影响其他城市。

同时,运河的流水也促进了沿线城市水工技术、建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的不断发展与沉积。对于运河城市的老百姓而言,大运河带来的亲切感,是其他物质文化遗产所无法比拟的。运河两岸众多的历史遗址,加上城市百姓生活痕迹所带来的一个又一个非遗精髓,两相结合让当今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开发有太多文章可以做。

但最为首要的是权衡好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开发的关系。要首先保护好运河的原真性,才能谈传承和发扬,进而创造出运河独有的文化价值。其次,应将运河看作一个整体,全线勾连起来共同做亮化工程,或发扬沿线的饮食文化,让大运河的文化开发更加丰富多彩。

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大运河愈显“年轻”

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刘怀玉:春秋末年,伴随着人工运河——邗沟(即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前身)的开挖,扬州的建城史由此起笔。作为与大运河“同龄”的城市,千百年来,从城市格局到经济文化再到风土人情,扬州都被烙上了运河印记。

古人曾用“扬一益二”来赞叹扬州的经济发达。西汉时期,扬州成海盐中转枢纽,盐商云集带来了扬州商贸的发达。唐代时期,扬州又一跃成为全国食盐集散中心,盐运文化影响甚深。人们熟知的个园是清代盐商宅邸的私家园林,江南湖上园林之盛的瘦西湖也由盐商出资疏浚。就连扬州的早茶文化和沐浴习惯,也是受盐运文化影响。从烟花三月乘舟到维扬,到二十四桥赏月听箫,众多文人墨客曾赞许,江南好风景最是扬州胜。

时至今日,大运河仍在庇护着扬州的发展——一是“在用”,二是“活态”。“在用”,主要指大运河的运输、水利等基本功能依旧完好。2019年,扬州施桥船闸货物通过量3.46亿吨,同比增长6.98%,是三峡船闸货物通过量的2倍多,成为全国内河年货物通过量最高的船闸。“活态”,是指从流动的河水和船舶,到横跨2500多年的人文历史,大运河始终将自己融入到历史变迁中,成为一部“活”的文化档案。

要切实保护和利用开发好大运河这个活的历史、活的文明,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系统规划;二要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增加必要的生活功能,让百姓推窗见河,临河亲河;三是宣传大运河的方式要灵活起来,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大运河越来越“年轻”!

江南运河第一渡,勾连历史与未来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镇江分院研究员、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高逸凡:经岁月修饰和大运河航道的更迭,镇江同时拥有穿城而过的古运河和绕郭外青山而行的苏南运河。清代查慎行的一句“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十万家”再现了古时镇江作为“江南运河第一渡”,夜晚的运河水岸船只往来频繁、人声鼎沸的情景。

因为地处运河与长江的交汇,融“五湖四海之人”的城市交通特质孕育出了镇江“绾合南北、文武兼备”的独特人文城市气质。同时,该城市集三山、五岭、八大寺而独显出的有山有水的运河风光,也引得诸多诗文大家途经此处,留下脍炙人口的名句:王昌龄于芙蓉楼慨“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湾停宿北固山下作“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杜牧叹“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宋代画家米芾更是为其冠以“城市山林”的美名。

大运河的最高价值是它联结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打破地域隔阂,造就了一统。对于大运河镇江段的保护与利用开发,一方面,需要理清镇江段各出江口门和入江口门的变迁历史、揭示其保护利用价值;另一方面,由于谏壁口、丹徒口、甘露口、新港口和大京口共同构成大运河镇江段江河交汇文化遗产群,可通过恢复已被湮没的甘露、京口二处通江口风貌,再现其五口通江、江河交汇的独特风貌。更重要的是,应考虑综合运用建设生态廊道,标识出城市中大运河相关的原址,利用VR等技术塑造3D场景,以点成线、成面等方法,让大运河真正融入居民生活,建设充满运河文化的城市。

打造文旅IP,留住千年运河之美

大运河文化带研究院徐州分院副院长,江苏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沈山:“五省古通衢,淮海第一关。”徐州自古是千里漕运的枢纽之地,是大运河全线贯通、南北物流畅达天下的重要保障。大运河徐州段全长180多公里,是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中最长的,同时也是大运河江苏段的北大门。

彭祖开国于汴泗交流,孔子观洪咏叹“逝者如斯”于吕梁洪,秦始皇浩荡捞鼎于秦梁洪,项羽、刘邦大战于彭城九里山……大运河的故事充满了徐州的城市历史空间,也囊括了彭祖文化、两汉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运河徐州段作为北煤南运、南水北调东线的主通道,一直维持着重要的航运功能,是国家战略物资流通的重要通道,也促进着徐矿、徐工等大型制造企业物流稳健发展。以徐州剪纸、徐州香包、江苏柳琴戏等为代表的运河非遗文化,充分展现了徐州人民的勤劳灵巧和善于创新的精神;沽头闸、蔺家坝、金钩渡口等精巧实用的水工遗存,“梯级建闸”“束水冲沙”“分类筑堤”等高超治水技术的应用,记录了徐州人民智慧“治河、保运、护城”的独特历史;还有27处水利工程遗产、13处物质文化遗产、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9处运河生态与景观环境遗产等更是串联成了徐州灿若星河的运河文化宝藏。

在未来的文旅发展规划中,建议立足文化开发与利用,一是将非遗传承展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清单,如开展大运河主题创作,组建大运河沿线剧场联盟等,让运河文化产品“走出去”;二是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示范段试点,细分旅游消费群体,让消费者在游一游、走一走、观一观、吃一吃的基础上,形成对徐州段运河文化IP的全方位感知与体验。

传承运河文脉,重焕城市活力

宿迁学院法政学院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宿迁分院副院长李明建:宿迁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大运河三个历史阶段不同主航道的城市,包括老汴河、黄河故道和中运河三段,都曾是隋唐至元、元至清和清代以后的漕运主航道重要河段。不仅畅通了全国漕运,也奠定了今日京杭大运河的走势,为宿迁再添了运河文脉,留下了厚重的文化印记。时至今时,泗州戏、淮海戏、柳琴戏、洪泽湖渔鼓舞等特色传统戏曲舞蹈在宿迁仍古韵依旧,洋河酒酿造、黄狗猪头肉制作、乾隆贡酥制作等传统技艺也仍在传承延续。

近年来,宿迁围绕大运河畔交相辉映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遗存,聚焦文旅融合,着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如,修缮坐落于千年古镇皂河的乾隆行宫,建造宿迁水利遗址公园、朝霞泗水阁、东关口历史文化公园等。去年9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宿迁分院成立。12月18日,第二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在宿迁举行,来自大运河沿线8省市的大运河专家、学者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大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其间,专家学者们提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大运河时指出的“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为我们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带资源指明了“民生”这一最为核心的落脚点。在今后的相关工作中,我们应更加注重将运河文化的弘扬与百姓生活相结合,多鼓励宿迁市民去运河河畔漫步,既享受家门口的运河风光,也可更深切地感受运河的魅力与馈赠。

讲好河边上的“淮安故事”,让运河文化历久弥新

淮阴师范学院教授李德楠:“运河三千里,最忆清江浦。”大运河淮安段是大运河全线历史最早、延续最久、变迁最复杂的河段,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航运功能。而作为“运河之都”,淮安因运河而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是重要的漕运枢纽,尤其在明清时期,淮安复杂的水文系统奠定了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

为保护传承运河文化,近年来,淮安已启动“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建设,现实版“清明上河图”再现了古运河漕运文化辉煌盛景。在此基础上,淮安还正在通过文旅融合打造富有活力的运河生态经济带,努力让历史悠久的运河焕发生机、造福民众。

淮安拥有独具魅力的水工文化。古代治河工程史上理念最先进、工程最复杂、科技含量最高、成就最大的“清口水利枢纽”,被誉为“水上长城”的“洪泽湖大堤”,记录现代淮安导淮通运的“水上立交”,都彰显了淮安独特的水工文化。

因此,对于淮安而言,要做好对运河文化的保护,需要着重讲好“运河故事”,如“南船北马舍舟登陆”“水漫泗州城”“九牛二虎一只鸡”等。首先要通过深入扎实的实地考察走访,挖掘和梳理出运河这个大课堂中灿若星辰的历史故事,然后再依托这些鲜活的故事,生动还原出运河淮安段的历史发展进程。既要有史可查、有据可依地丰富大运河淮安段的文化内涵,又要通过多元化的主题性运河行活动为运河两岸人民提供了解运河、理解运河的窗口和渠道。同时,还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与专家学者们一起,努力让运河文化历久弥新。

融入城市特色,“活态保护”运河文化遗产

苏州市职业大学石湖智库研究员、吴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品牌中心主任陈璇:大运河苏州段,从无锡流入,北连望亭镇五七桥,南到与浙江交界的油车墩,全长96公里,占江南运河段长度的近1/4。沿线有山塘历史文化街区、虎丘云岩寺塔等7个遗产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昆曲、评弹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9家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至今日,仍是最繁忙的黄金水道,约占运河全年通航总量的五分之一,每天通过的船只约有6000艘以上。大运河是苏州的繁华之源,赋予了苏州“经济强、水域富、人文美、颜值高”的城市品质。

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保护是第一位的。2012年苏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撰的《运河名城:苏州》是较早将运河和城市发展相联的地方文献。由于当前各运河城市的定位以及建设工作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如何让独特的城市文化融入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中,就显得更加重要。目前苏州正在积极建设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就计划以“苏州水韵古城”和“江南水乡古镇”为两线,打造“运河十景”,以点带面形成旅游网络,努力让苏州成为大运河的旅游目的地,把更多游客留下来。

此外,只有将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保护”,文化才不会变成故纸堆中的历史。可以通过利用高科技技术制作虚拟景观的方式,吸引年轻人的关注,也可以通过开发大运河系列的苏绣、苏扇、丝绸、苏印等文创产品,让运河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还可以运河文化走进社区的方式,打通文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江湖汇秀通腹地,继往开来续生机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秘书长,常州工学院社科处副处长、副教授朱亮亮:回望大运河常州段历史,要追溯到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开凿江南运河,将今常州奔牛作为军事要塞。一般认为,中国大运河最早的河段是邗沟,实际上常州到苏州段的江南运河开凿比邗沟早9年。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常州既连接长江又连通太湖,形成独特的通江达湖地形风貌,“江湖汇秀之地”也成为常州独有的“芳名”。

古时,大运河作为“水上高速公路”,是货物运输、航运往来的重要通道。往来繁忙的河道为常州运河沿岸留下了独特的工商文化,为常州带来了工业发展,也使得常州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

常州是目前唯一一座运河在市中心“流淌”的城市。位于常州中心城区的青果巷紧邻京杭大运河最古老段——南市河,至今仍保留着“河抱古城、城河相依”的江南传统民居风貌。在这900米左右的街巷中,走出了近百名科举才俊和一大批近现代名人:“中国实业之父”盛宣怀,中国语言学家、作曲家赵元任,语言学家周有光,“常州三杰”之一瞿秋白,画家刘海粟……青果巷也因此而享有“江南名士第一巷”之美誉。

运河遗产要以不破坏为基础进行保护、修缮,而且修完之后,还要想办法让百姓贴近它。如青果巷的“青果诗会”“朝花熙市”等品牌活动,都是在传承书香盈巷氛围的基础上,注入了文艺展演、时尚体验、夜市经济等现代潮流模式,打造出一条历史文化旅游街区;运河沿岸的工业遗存被打造成“运河5号”创意街区……众多运河遗产都已在合理的保护利用下再现生机,转身成为更吸引年轻人关注,并符合时代的常州文化新码头。

可听可感可见,“运河佳绝处”再焕活力与繁华

江南文化研究院、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华:在无锡段古运河的发展历史中有几个值得一提的“最”:

一是古运河无锡段为最早开凿的运河。公元前1122年开凿的伯渎港比京杭大运河早了600多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

二是无锡为古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留下了浓郁的、独具个性和魅力的市井文化;

三是最具原生态文化风貌。跨塘桥至清名桥间鳞次栉比地排列着江南传统建筑,尽显枕河人家的原汁原味,形成了“水弄堂”的绝佳风光,被称为古运河的“绝版”;

四是文物古迹最为密集。沿线有“国保”6处、“省保”24处、“市保”35处。清帝康熙、乾隆驻足处黄埠墩,中国四大米市之首的三里桥米市,江南名刹南禅寺,建于明代的清名桥……无锡文化遗产之多、质量之高,在古运河两岸城市中屈指可数。

无锡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浓缩的“运河活态博物馆”。有的区段工业遗存比较多,有的区段是鳞次栉比的水弄堂风貌,有的区段是繁华的商业风貌,有的区段是宁静的住区。需要我们分区分段,采取不同整治措施和发展策略。

比如,适当还原老工厂的旧貌,建设以展示民族工商业为主的工业遗产带,可以展现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历程;以复原、搭建沿河的古戏台、书场为基础,重造无锡“戏码头”,并发展戏装制作业,可以展现古书场的繁盛景象;选取一两个规模较大的古窑进行“活化”,建造古窑遗址公园,可以展现无锡古运河一带曾经盛行的烧砖业。以民族工商业文化、水弄堂文化和古建筑景观文化为依托,重现“脚下青石路,头顶一线天”的“水弄堂”奇特格局,展现无锡城市人文精华和城市历史发展风采。

策划:翟慎良 李先昭

采访:喻婷 柏丽娟 童棹凡 黄泽文

苑青青 周永金 徐春晖 王心婷 张苏宁

整理:笪颖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