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扎根于华夏大地,承载着民族精神、历史记忆与智慧结晶,虽历经千年风霜洗礼却依旧熠熠生辉。当下,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不仅能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塑造健全人格、提升身体素质,还能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的价值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有助于筑牢民族文化根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如武术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武德、舞龙舞狮展现的团结协作等均承载着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精神品质。青少年在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深入领略民族文化的核心要义,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进而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推动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踢毽子、跳绳等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高的趣味性和良好的健身效果,能有效锻炼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提高其协调性、灵活性和耐力等。同时,传统体育活动中的团队项目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协同精神、沟通交流能力以及竞争意识,在运动过程中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背后的文化叙事及文化基因具有仪式性特征,凝聚着以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为核心的精神,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生动体现。例如,向学生介绍傈僳族人民为纪念明代杰出军事统帅王骥而举办的爬刀杆活动,讲述其背后蕴含的勇往直前、不畏牺牲的精神,可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的优化路径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一要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开设丰富多元、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选修课程,诸如太极、武术、民间体育游戏等,增加传统体育文化课程比重,让体育课程契合不同学生的多元需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与技能训练的深度融合,如在武术教学中,教师需要传授的不仅是武术动作,还应当包含讲解武术背后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阐释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以及武德规范,使学生全面领会中国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二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培训以及学术研讨会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开展讲座,深入剖析体育项目的历史与技术细节,让教师获取更深层次的教学理论知识。其次,要提升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与政治素养。体育教师要“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自身就要树立高度文化自信,并将这份信念传递给学生,以此燃起学生内心澎湃的家国情怀。三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元素。一方面,积极组织富含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元素的活动,如传统体育文化节、运动会、传统体育项目挑战赛等,通过这些项目丰富学生的体验感;另一方面,优化校园环境布置,打造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长廊、设立展示厅,让学生直观地接触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发挥社会教育的支撑作用。第一,社交媒体要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电视台、网络平台等应当开设聚焦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栏目,制作高质量的纪录片以及专题节目,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演进历程、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显著的健身价值。积极开展线上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活动,如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知识竞赛,吸引青少年参与互动,为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增添定力。第二,联动多方主体,汇聚育人合力。一方面,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的进程中,应凸显教育主体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主体联动,形成协同育人体系,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与教育的融合共生。另一方面,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助力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比如巧妙借用当地的传统体育场馆举办比赛演出,借助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体验活动等,将地方资源转化为鲜活的教育元素,拓展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视野。第三,企业和社会组织应助力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体育企业要加大对传统体育器材的研发与推广,为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社会组织要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研发与推广活动,组织专业团队深入挖掘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与技术精髓,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提供理论支持。
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首先,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是关键。家长应当深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价值,主动研习传统体育的知识与技能,成为孩子在传统体育学习之路上的学习榜样。在家庭日常活动安排中,可专门规划出传统体育活动时间,如此既可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又有助于培养孩子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另外,家长还可以向孩子讲述传统体育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家庭文化传承的关键一环,筑牢青少年文化自信的根基。其次,要构建家校合作平台。家校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事业发展,学校可定期举办以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为主题的亲子活动日,向家长传授相关知识与教育方法,引导家长参与活动策划与组织;家庭则需全力配合学校完成传统体育作业,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如协助孩子制作传统体育相关的手工艺品、参与学校传统体育文化节的志愿服务等。此外,还应建立高效的家校沟通反馈机制,及时沟通孩子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学习中的进展与问题,共同促进孩子成长,凝聚家校共育的强大合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全方位、深层次地融入青少年教育全过程。
(作者单位:滁州学院;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青少年教育维度下安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数字化体验设计与推广路径〈项目编号:2024AH05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