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如诚信、孝道、节俭、仁爱等,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学生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育过程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有助于发挥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文化滋养作用,为高校学生提供正确的道德指引,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加强顶层设计,高度重视融入教育
加强组织领导,凝聚教育合力。成立以校党委为中心的领导小组,落实主体责任,负责统筹协调相关教育工作。构建由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教务部等部门以及院系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协调联动机制,全面统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融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建立跨院系、跨专业的教师沟通交流机制,确保各学科之间的知识体系能够有效互补,进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深度融合。
注重监督考核,强化结果引导。制定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融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考核机制,设立科学合理的目标考核标准,明确具体要求与实施路径,将其纳入二级院系、教研室及教师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提升教育工作者对融入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加强对融合育人工作的过程监控,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对于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融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改革与建设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教职工,在评先评优、表彰奖励、职称晋升、外出培训交流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和支持。
融入课堂教学,凸显协同育人功能
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内涵,找准其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之间的契合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结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二者的内在联系。例如,将《论语》中的“仁爱”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相结合,探讨个体成长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引用《孟子》里关于“天人合一”的理念,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利用“民本”思想中的人民至上原则,与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相呼应。
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往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而采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等方式,则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比如,组织学生就“诚实守信”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进行辩论,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或引导学生分组模拟古代贤臣进谏君主的情景,体会儒家忠义思想在当今的意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理论,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崇高理想的向往。
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资源,开发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新型教学模式,如制作微课视频介绍重要历史事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运用VR/AR技术重现经典文献的诞生环境,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深厚的历史积淀,深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深厚底蕴,充实学生精神世界。
丰富校园文化,搭建融合桥梁
加强显性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校园各项“硬件”建设,结合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融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需求,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强化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创设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育人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构建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主题教育馆,设置仁爱、诚信、礼节等展厅,利用大型触摸屏、历史文物、文献资料,展示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发展时间轴,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美德内涵。在校园内摆放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华罗庚等各个领域英模人物的雕塑,利用其榜样作用,激励学生立德修身、勤勉好学,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加强隐性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可以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为主题,组织开展话剧表演、歌曲合唱、诗歌朗诵、艺术展览、演讲比赛等活动,丰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呈现形式。例如,选取《岳飞传》《三国演义》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在舞台上生动演绎忠孝节义、勤劳勇敢等传统美德,提升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感染力,让其在校园中活起来,成为支撑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时,注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突出高校官方媒体在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传播方面的核心地位,整合“报、网、端、微、屏”多种传播渠道,打造立体化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宣传矩阵。利用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舆论引导力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话语,例如,高校可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抖音、小红书等,推出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资讯、展览展示、音频视频等相关知识素材;打造“马克思的中华书房”虚拟IP,设计“典籍里的马克思”“青年说美德”等专栏;开发“青马学习圈”小程序,搭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美德”专题社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增进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引导学生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担当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传承使命。
加强国际传播,扩展国际话语维度
注重文化传播共鸣。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精髓,提炼将“天下大同”与共产主义理想、“和而不同”与文明多样性等跨文明匹配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组织国际文化节、艺术展览、电影节等跨文化交流活动,让国际受众在不同艺术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厚底蕴;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了解不同文化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关注度与接受性,结合其背景和价值取向,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转化为国际伦理框架,解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容,以此增强国际受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性。
培养国际传播人才。优化国际传播学科设置,推进新闻传播学、外国语言文学与思政课教育的融合,开发具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元素的课程,通过课程共享、研究团队融合等方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中的中国智慧与民族精神。夯实课程体系,着力拓展知识结构,创造出具有跨文化适应性的新表达,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始终站稳中国立场,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组织高校教学团队前往国外开展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体验教学与人文交流活动,如设置传统中医、书法、剪纸、武术等实践课程,以介绍说明为基础,以示范体验为目的,提升国外学生及居民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兴趣,实现中华文化“模块化”培育与“包裹式”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海外呈现力、诠释力和传播力,扩大中外语言交流合作的“朋友圈”。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