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创新思政教育教学实践 增强文化自信
2025-03-20 10:16: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刘亚男 徐俊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和多元的价值观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既能引导学生构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定文化自信、确立文化身份,又能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这也是高校践行自身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阵地的重要责任,是激发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创新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文化自信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价值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要求教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内涵,并将其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系统讲解和实践活动的深入体验,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交往中自觉践行文化自信。同时,使学生感悟和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精神、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卓越价值,将其作为自身学习和生活实践的重要指导。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这些优秀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启发,严格自律,积极成长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这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文化自信体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教师需要重点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创新方式方法,带领学生体会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深远意义。例如,教师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天人和谐、民本思想等内容,将其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重点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这能够进一步展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能够增加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能够极大地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拓展思政教育路径,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思想内涵,能够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能够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作为中国人的文化根基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拥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新时代青年。

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抓好课堂主渠道,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统一。在新时代背景下,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教师抓好思政教育理论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多措并举,创新育人路径,提升育人效果,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广泛传播。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打造多维立体的思政育人体系。第一,运用主题式教学法。例如,教师围绕中华文化及其全球化影响,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实践。或以文化自信为核心,设计一系列课程。这些课程内容涵盖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融,深入探讨中华文化在历史、哲学、艺术、人文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独特魅力,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第二,采用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加强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深刻认识和充分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将《孟子》中“鱼我所欲也”的故事作为模拟情境,学生在初步了解故事背景后,分组扮演故事中不同的角色,小组成员可以自由发挥设计相关的对话。在互动实践中,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当利益与道德面临两难追求时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利益观念,并将其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相互借鉴、互补之效。此外,在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各专业学科的文化元素,将专业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例如,建筑学专业可以聚焦于中华传统建筑,探讨中国古建筑中蕴含的智慧,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生态智慧对于现代绿色建筑的启示。

整合优质文化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为有效推进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深度实践,切实夯实学生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文化资源,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将其与思政教育内容结合起来。这不仅能够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使之更加生动、鲜活、立体,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理解,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建立互动育人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高校要积极推动互动平台建设,努力实现教与学的双向奔赴。例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制作成线上微课程,上传至学习平台。学生可通过观看国学教育讲座,浏览传统文化系列专栏,结合个人的兴趣与爱好,自由选择系列课程。这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关知识,提升文化素养,有利于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应定期开展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在校内组织文化主题的讲座辩论、演讲、文化展览、文艺演出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而且能够在学校内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获得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夯实文化自信引领示范基础。教师是思政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是思政教育核心要素,强化师资建设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师要加强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以文化自信为核心,开展思政教育教研,让优秀的思政教育案例和教学经验,能够在所有教师中得以传播扩散,确保每名教师都能从中获得经验启发。学校要鼓励思政教师积极参与到教育培训和科研项目的开发建设,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职业技能素养,提高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

总的说来,高校要结合新环境、新理念,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各环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抓好课堂主渠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搭建互动育人平台,强化师资队伍,培养更多具有较强文化自信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分别为苏州科技大学副教授,机械工业苏州高级技工学校高级讲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