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共享平台”)承担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以及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能,是培养一流学科和一流人才的有效载体,不仅代表着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更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
共享平台助力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作为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过渡的关键桥梁和纽带,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共享平台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及人员组成,在本科生教学、研究生教育实践以及实验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促进跨学科交流,提升综合素养。共享平台的大型仪器具有专业性强、跨学科以及多样性等特点,可以有效促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二是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就业竞争力。共享平台为本科生的原创设计探索和研究生的相关实验数据获取等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在此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能够学习到更多知识和研究技巧,另一方面还可以熟练掌握大型仪器的使用方法,显著提升自身在就业和继续深造方面的竞争力。三是加强专技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实验技术人员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可实现自身专业水平的有效提升。此外,实验技术人员还可以通过参加前沿理论学习和专项技能培训,强化专业技术能力,进而有效提高共享平台的服务“软实力”。
共享平台助力实践育人的现实挑战
虽然共享平台在实践育人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很多高校共享平台的实践育人效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一是大型仪器运行和维护成本高。鉴于大型仪器价值昂贵且精密度高,其运行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一旦出现故障,维修费用更是一笔巨额支出。为减少故障发生,不少高校目前尚不向本科生开放此类设备的操作类课程,而是采用理论讲解和教师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使得学生严重缺乏动手操作大型仪器的实践经验。二是实验技术人员不足且专业技能不强。大型仪器的良性运行需要一支管理经验丰富、专业操作技能强的专业技术队伍。然而,许多高校的共享平台仅仅将实验技术人员视为仪器的守护者或操作者,人员待遇较低、疏于专业化培训和系统学习、缺乏吸引和留住高层次技术人才的有效政策,导致队伍技能不强、稳定性差,进而影响了仪器的良性运行。三是理论课程与实验教学缺乏有效配套。在高校尤其是科研机构中,大型仪器主要用于科研,用于实验教学的比重较低。一方面,因为大型仪器用于本科教学的实验周期较长,可能与科研测试产生冲突;另一方面,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未能得到应有体现。不少高校的实验教学课程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忽视了实验教学不仅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还是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共享平台助力实践育人的应对策略
共享平台在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是明确定位,有针对性地实施育人策略。首先,高度重视本科生培养。通过政策保障,自上而下形成制度,将大型仪器纳入本科实验教学体系。其次,强化研究生的科研引导与操作培训。研究生是前沿科研的一大主力军。高校除了采用集体授课模式帮助其系统学习大型仪器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加强对其的实践操作培训和考核,鼓励研究生尽早获得独立操作资格,为其独立且高质量地完成科研课题提供助力。再次,构建专业化的实验技术队伍。逐步转变实验技术人员的角色,使其从仪器操作者转变为科研实践的组织者、执行者和创新者。二是创新实践育人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积极开展创新性实验与竞赛。以竞赛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其次,推行专业导师制度。采用专业导向的学习实践模式,使学生置身于科研氛围之中,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建立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体系。为实验技术人员制定以目标为导向的培训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技术人员的培训机会。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三是建立反馈与评估系统,确保育人实效。首先,建立评估和反馈机制。借助定期的信息反馈,帮助师生客观识别并有针对性地强化实践教育中的核心环节,提高实践教育质效。其次,阶段性开展问卷调查与动态策略调整,推动育人模式与方式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再次,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加强校内外多部门间的合作,确保评估和反馈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从而有效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与育人成效。四是推广成功案例,提供实践指导。首先,重视实践成效的总结。对共享平台在实践教育方面的成功案例进行总结,为实践育人提供经验借鉴和启发。其次,加强实践成果的交流与分享。定期举办研讨会,邀请成功案例的代表分享经验和见解。再次,广泛宣传成功案例。通过学术期刊、会议论文和媒体报道等渠道广泛宣传成功案例,扩大共享平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其他单位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参考。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SZ2022030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