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人民政协凝聚共识工作和“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方式存在多处契合,共同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主要表现为五个“共同”:坚持党的领导是凝聚共识和“三治融合”共同立场;分化与分歧是凝聚共识和“三治融合”面临的共同问题;协商是解决凝聚共识和“三治融合”问题的共同方法;民众是凝聚共识和“三治融合”面对的共同对象;处理好“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是解决凝聚共识和“三治融合”问题的共同关键。
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凝聚共识工作为打造“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格局奠定思想基础,“三治融合”为凝聚共识提供具体抓手,两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凝聚共识工作与“三治融合”同频共振、相辅相成,不断推动政协工作在促进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发挥更大功能。对于基层来说,凝聚共识不仅要加强政协内部的团结,更需要通过政协委员的履职实践,凝聚社会共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畅通发声渠道,搭好“自治”平台。高质量打造“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为委员传播共识、民众主动发声提供重要平台。建立灵活机动的协商议事平台。用好政协委员之家,灵活设立“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以就近便捷、利于协商为原则,机动选择协商议事场所,提高协商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创新协商机制,围绕城乡基层治理工作中的重难点和关注点,合理制定协商计划,小议题由线上平台协商,大议题线上线下共同协商。事先做好委员住所地、工作专业、擅长领域、熟悉人头等基础信息的收集,组织委员就近开展协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高协商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上下贯通的资源集中平台。发挥好协商议事室的信息集中功能,畅通基层治理单位和群众之间信息渠道。发挥好协商议事室的资源整合功能,引导多方力量参与协商,充分发挥委员及其“朋友圈”的力量,推动协商工作提质增效。发挥好协商议事室的案例传播功能,做好成功案例推广,认真梳理协商案例,积极推动协商成果转化落实,让“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成为基层协商的行动自觉,推动基层协商民主规范化、特色化、常态化。建立简约实用的建言献策平台。坚持问题导向,以“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为主题,围绕群众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组织专题协商议事活动,以政治协商为基础,拓展居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妇女议事等各类协商活动,搭建便捷的议事平台,让相关居民充分表达意见、参与协商的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扎实推动协商平台向基层延伸。
建好桥梁纽带,宣传“法治”思维。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专业优势,在履职过程中积极引导、主动指导广大民众知法懂法,用好法律这一“最大公约数”。做好政策法规的宣传员。邀请政协委员深入街道、社区,通过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等多种方式,向群众宣传阐释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引导居民不断提高法律意识。结合基层实际,开展校园法律宣讲,不断增强青少年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综合运用微信群、公众号、网络等线上媒体,结合社区展板、横幅宣传等线下形式,全面系统宣传法律相关活动,营造法治氛围。做好法律运用的示范员。运用法治精神、法律方法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尤其是在调解纠纷等民众参与集中、示范效应较好的工作中,主动运用法治思维,引导民众学习效仿。将法律监督工作贯穿政府行政全过程,重点聚焦行政决策论证、规范行政行为、参与纠纷调处等环节,用好法律监督手段,规范各项行政行为。重要协商活动邀请电视台媒体全程参与,把活动中“调”的瞬间、“议”的场景、“协”的体会、“商”的成效记录下来、传播出去,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难靠法的良好环境。做好上传下达的联络员。在做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传工作的同时,注重把群众的意见诉求通过政协的渠道反映给党和政府,增进民众对出台政策的理解支持,进而凝聚更大范围的共识、实现更为广泛的团结。
培育公共精神,讲好“德治”故事。积极探索“德育+德行”模式,充分发挥道德的说服力和劝导力,引导群众参与道德实践、提高思想道德觉悟。以文养德,挖掘道德资源。依托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基层治理源源不断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以行立德,办好道德活动。开展立德树人大讲堂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推进家教家德家风教育,涵养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社区人文精神。以例促德,宣传道德典型。开展“最美家庭”评选、道德楷模选树等活动,选取道德模范、老党员、群众骨干等担任评议员,树立道德典型,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发挥中共党员委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坚定政治立场、推动政策落实上带好头、作表率,在发扬民主、合作共事上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作者单位分别为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南京市鼓楼区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