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着力点。在美育建设中,艺术学科具有先天的优势,与大数据、虚拟现实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通过数智技术赋能美育,促进美育生态的革新,加快美育事业的发展进程。因此,越来越多研究者关注艺术与数智技术的融合及教育数字化转型。当前,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不断革新,为美育发展提供了更为全面和灵活的可能性,AIGC正成为实现新时代数字美育建设的有效路径。
加强师生数字素养提升。采用通识培训,增强师生对AIGC技术的认知,使其深入了解AIGC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到AIGC在美育领域的重要价值和潜力,积极接受AIGC对教育教学赋能的变革,努力克服应用过程中面临的若干挑战。采用课程学习、专项培训、实践操作和校企合作相结合等方式,师生不断吸收AIGC知识概念、原理等本体性知识,充分掌握AIGC技术使用方法,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创应用场景和实践平台,在与AIGC赋能美育深度交互的过程中,持续吸收实践经验,逐步提升AIGC赋能美育教学和学习发展的实践运用能力。
重构能力框架和课程体系。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美育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亟需人工智能交叉融合专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这为数字美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创新思路。例如美育数据分析师,主要负责收集和分析美育数据;美育交互开发师,主要负责开发和维护美育相关的智能教学系统、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应用等;美育生成内容创作师,主要负责制作高质量的图像、音视频等艺术作品资源。作为高校的美育教育者,积极分析岗位对AIGC技术的能力需求,开发通识类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建立人工智能思维模式,具备人工智能素养,能够从跨学科的视角思考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以及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素养。同时,要强化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学习和生活,更好适应新时代下AIGC技术发展和数字美育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深化AIGC美育应用场景。在建设AIGC美育应用场景前,通常要建立大模型语料预训练。语料库是用于训练人工智能的内容主体,可以由文本、图像、音视频任何类型的数据组成。根据语料库包含的内容,可以提取信息,组织成结构化的知识图谱,处理各种自然语言任务、图像和音视频任务,支持智能搜索、问答系统、知识管理和文生图系统等。语料库越大,人工智能训练越熟练,因此要根据应用场景准备好准确的语料库。在数字美育语料库准备中,要整合汇聚学情分析、专业计划、知识体系、课程大纲、考核要求、试卷命题、作品资源、数字资源、评价指标、管理办法等海量数据,实现分级分类和多模态标注,确保AIGC美育应用场景的稳定性和合规性。
根据不同应用特点,分级分类建立应用场景。针对学生需求,可以建立AIGC美育学生学习与发展应用场景。例如AIGC美育伴学,围绕学生学习情况,研究学生的学习数据,精准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建议、反馈和探究性学习指导,量身定制专业规划和学习计划,推荐适合的学习路径和学习资源,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这种个性化教学模式能够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深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例如AIGC作品评价应用场景,通过分析学生的创作作品,为学生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习兴趣,助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针对教师需求,可以建立AIGC美育教学改革应用场景。
探索AI情景式教学,搭建AIGC美育实践平台,创设模拟仿真实验空间和实践环境,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有效支撑实验实践教学。在图像方面,文生图系统可根据描述性文本,自动生成相应的图像或场景,也可后期进行调整和优化,满足学生创意需求。在音视频制作方面,根据场景描述,可以自动生成连贯的音视频片段,后期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剪辑、拼接和调整。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数字展厅,将学生作品、美术馆和博物馆等艺术作品的高质量美育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创造出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学生在美育实践平台上提出创作作品的需求,平台可自动生成文档、图像、音频、视频,学生对生成的多模态资源可再设计创作。通过平台的实践训练,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拓宽知识面、提升创新和创造能力。AIGC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审美观念和创新思维。
主动防范伦理与安全风险。在AIGC技术应用中,部分学生过度依赖AIGC生成的内容,缺乏对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判断,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因此,通过技术测试和正确价值观引导等方式,提升师生信息辨识与筛选能力,主动防范应用过程中潜在的道德伦理、意识形态、思维惰性等风险。同时,师生在使用AIGC技术时,数字安全意识薄弱,会忽视网络安全问题,容易成为网络攻击的目标。因此要统筹兼顾AIGC应用与安全,围绕AIGC伦理风险、数据安全风险、场景严谨性、知识产权、敏感内容等方面,构建可信可控的应用机制和风险监测体系,筑牢安全屏障。
(作者为江苏开放大学信息化建设处处长、副教授;本文为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新时代高校推进数字美育的探索与实践”〈2023SJZD148〉、江苏开放大学科研平台“数字设计应用及现代工程中心”〈23-KYPT-H06〉和“物联网智能感知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心”〈22-KYPT-Z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