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英语已成为连接世界的重要桥梁与纽带。英语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满足社会需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英语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借助多媒体、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能够构建起更加生动、互动、个性化的英语学习环境,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英语教学效果。
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融合方向。信息技术与英语教育教学的融合,不仅是技术应用的简单性叠加,更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信息技术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变革,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学习材料、真实的交流环境和高效的评估工具,极大地拓宽了英语学习的边界和深度。英语教育教学相关主体也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者、政策制定者、学校管理层、技术开发者等主体应共同努力,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技术赋能、方法创新、反馈科学的英语教育生态,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而言,要从“教为中心”转变为“学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鼓励学生开展主动探索、合作学习,提升批判性、创新性思维水平;要从“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要从“封闭课堂”转变为“开放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和校园之内,而要跨越时空,通过网络平台与世界各地的学习者交流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与文化互鉴。
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融合过程。教学模式是教学系统各要素按照一定的理论和目标对师生教学行为进行安排的一种组合,是课堂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效能的关键。通过教学设计创新,构建多元化学习路径。设计学习情景,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建沉浸式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感知力。进行跨学科整合,结合其他学科内容,设计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用英语探索科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促进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同步提升。基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利用智能教学系统生成个性化学习计划和资源推荐,实现差异化教学。通过技术工具应用,促进高效互动与自主学习。开发集成多种功能的智能教学平台,如在线协作工具、实时互动白板、自动测评系统等,支撑课堂活动的高效组织与开展;开发移动学习APP,设置离线学习材料、在线测验、即时翻译等功能,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英语,增强学习的灵活性;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建议。通过学习评估与反馈,构建持续优化的学习循环。通过在线平台的数据收集功能,实时监测学习进度和学习成效,并完善即时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优化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参与同伴评价和自我反思,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元认知能力;构建包含知识掌握、技能应用、情感表达、创新能力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性、立体化评估体系,全面、公正、客观地评价学习成果。
丰富教育资源,增强融合效果。资源是支撑教学活动的基础,资源的丰富性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要从资源开发和资源共享两个方面统筹发力,提升信息技术的融合效果。兼顾多元化与个性化,开发英语教育资源。建立包含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素材库,满足不同学习场景需求;开发在线游戏、模拟对话、角色扮演等互动学习资源,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感;整合全球各地的文化资料、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跨文化学习素材;设计可定制的学习路径,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学习进度和内容,实现自适应的学习路径。打破壁垒,促进英语教育资源共享。构建开放式英语教育资源平台,建立统一的在线教育资源库,鼓励教师、学生、专家及机构上传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复用。同时,通过教育合作项目、在线研讨会、教师交流计划等形式,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实现良性交流。
提高师生能力,强化融合功能。师生的信息素养是影响融合效果的关键因素。对于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而言,应定期组织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帮助英语教师及时掌握最新的教育技术工具、平台和教育理念;开展教学观摩活动,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习他人优秀的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应用方式;在学校内部或数字化教育平台上建立专业化技术支持团队,提供即时的技术咨询和故障解决服务,减轻教师的技术负担;定期评选并分享信息技术应用优秀案例,对在数字化英语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学生信息素养提升而言,应将信息素养作为独立课程或融入英语等学科的日常教学当中,向学生传授如何有效使用技术工具进行信息检索、分析和评价等知识;通过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与信息技术,提升信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加强网络安全和伦理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网络与信息技术使用观念,注重个人隐私保护,尊重他人知识产权。
(作者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