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写作课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不仅包括基本的写作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包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高校写作课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最新的写作研究成果、文学现象和最新的文学创作动态融入教学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
基于以上现实需求,扬州大学文学院写作教研室从2016年开始推广“大作家·小课堂”教学模式,连续八年邀请知名作家和批评家等亲临教学一线,围绕某一具体细致的话题进行写作课教学。著名小说家毕飞宇、李樯、张楚、孙频,著名诗人胡弦、龚学敏,著名评论家王春林、行超、来颖燕、方岩等先后为“大作家·小课堂”亲自授课,他们在极大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为写作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观念、新模式与新经验。
新观念:“小班制、主题式、全程化、浸润式”
高校写作课教学在课堂组织上不能搞“一锅端”和“大杂烩”。一方面,“大作家的小班写作课”的鲜明特色在于其“小班制”教学组织形式。从实践来看,班级规模为16人到30人为宜,并安排不少于1/3的课时用于课堂讨论,通过讨论、辩论、互评等环节,以保证师生互动、“生生”联动。这种小班制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参与感。另一方面,“大作家·小课堂”还采用了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的主题式教学理念。依靠“小班制、主题式、全程化、浸润式”的特色教学模式,通过小班研讨、高强度主题式阅读、师生一对一面对面全程化的交谈等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此外,大作家的小班写作课既重视写作技巧的传授,更关注文学创作的灵感激发。
扬州大学依托著名作家开设“大作家·小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撬动学校写作课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成效。2016年3月15日,著名作家、扬州大学校友毕飞宇应母校邀请,在扬州大学文学院进行了第一次特别尝试。为分享创作经验,评析学生作品,开拓学生眼界,毕飞宇校友随机选取了一个班级,为学弟学妹们上了一堂以“叙述和描写”为主题的生动有趣、别开生面的写作课。著名小说家、《青春》主编李樯等知名作家亲临教学一线,围绕文学写作话题讲授写作课,传授写作的“独门心法”,生动的讲述调动起了学生的热情,提升了写作课教学效果。这些课堂涵盖了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也为学生提供了从构思、提炼、修辞、修改、投稿等写作全过程的具体指导,使得学生对写作的理解从单纯的理论认知上升到了立体的多元实践。
新模式:面对面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文学写作与文学批评是一体两翼的紧密关系,在写作课里引入文学批评的相关内容是“大作家·小课堂”的重要创新。扬州大学文学院前后邀请了《文艺报》的青年批评家行超,《小说评论》主编、著名评论家王春林,《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青年批评家方岩及《上海文学》杂志社副编审、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来颖燕,为本科生进行“批评现场”系列讲座。
高校写作课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需要直接与学生“零距离”互动。受邀著名作家大都采用鼓励学生参与和主动提问、共同探讨的教学策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写作热情。这些课堂通过设置高挑战度的训练议题,学生被文学写作技巧或文学创作理念深深折服。通过大师授课,高校写作课注重培养作者的直觉和想象力,引导学生懂得写作不仅仅是靠技巧,还需要天赋和灵感,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新经验:坚持经典赋能、深耕文体训练、强化综合素养
扬州大学文学院写作教研室的“大作家·小课堂”教学模式还进行了延伸性的改革探索。一是阅读经典,引导学生形成感性印象,通过阅读中西经典文本深入探索中西经典文本文体特征。师生共同开展中西名篇佳作的比较分析,建构以经典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打造集图像、短视频、文字摹写和赏析吟诵等写作教学新业态。二是细致剖析,让学生变感性为理性。三是注重“课程思政”,把“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两个结合”等深度融入到写作课教学之中,重视建构师生多元包容的人文情怀。“大作家·小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不断优化写作课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以多元视野、理性精神推动教学改革,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问题意识三个维度,建构写作教学目标,解决当下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写作教学效率。四是注重实践,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文体的写作精要,并引导学生在文本呈现时重视语言的陌生化、结构的新奇性、见解的独特性、思想的深刻性等。五是突出文体意识与文本呈现技能的互动建构关系。学生可通过分析专栏作家、剧作家、小说家和诗人等不同写作主体的写作实例,掌握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解决在写作上经常遇到的问题。
总体而言,“大作家·小课堂”新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各项能力全面发展的平台,帮助他们掌握文学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规律,不断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由此推动写作教学向深度推进和广度拓展,推动相关课程的改革向更新、更高的层次迈进。
(作者为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导,杜伦大学访问学者;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师范生文体意识与文本呈现技能建构研究》〈2023JSJG402〉、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校立院助课题〈YZUJX2023-D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