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规模和影响呈现出日益增长的态势。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是围绕一定的现实主题或网络议题,在某种事件的刺激下,由一定数量自发的或有组织的高校大学生网民借助各类互联网工具,以意见、观点、诉求的集中表达或情绪的强化为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现实影响力并有可能向现实社会集群行为转化的大学生虚拟群聚。
以浙江省为例,该地作为国内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活动比其他地区更为活跃,已呈现出价值多元化、渗透性强、扩散快等特征。本文以浙江省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以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为策略,促进高校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情感偏向更趋理性化和主流化的可行性路径。
优化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内容。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情感丰富、思想活跃的时期,在网络集群行为中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同时,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相对较少,在面对复杂的网络信息时,很容易出现从众心理和盲目跟随他人观点的行为。因此,有必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媒介素养课程、逻辑课、网络安全课、网络道德课、网络法律法规课等,涵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帮助其科学把握网络信息的传播规律和特点,掌握网络信息辨别和筛选的方法,提高辨别能力、分析能力,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
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方法。可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方法,如网络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包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线下活动,组织红色文化研学,举办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让青年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近距离了解、感受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对于浙江地区的高校而言,首先可充分挖掘所在区域的红色文化资源,讲好地方红色文化故事,以其独特的地域亲和性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无形中增强其传播正能量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其次,加强网络教学,充分利用全国线上红色文化资源平台,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相关的时事热点分析,帮助青年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让红色基因融入学生血液。
营造良好的校园爱国主义教育氛围。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校园内安放如陈铁君、秋瑾等革命先辈雕塑,让学生行走在校内随处可见“英雄”的存在,时时刻刻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鼓励学生社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的网络素养提升与教育活动,如成立国旗护卫队、举办爱国主义演讲比赛、开展文明使用网络讲座,举办爱国主义文艺演出和书法绘画比赛及摄影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还可以组织大学生们表演经典红色剧目,以创新的形式引领观众沉浸式感悟充满爱国热情和真挚情感的激荡岁月。其次,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充分利用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网络使用规范知识,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引导浙江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首先,建立健全安全机制,发挥浙江通信业发展持续走在全国前列的优势,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机制,为有效应对舆情风险,着力提升网络舆情研判水平和能力,尽可能降低不良网络信息对高校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其次,加强舆论引导教育,当出现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时,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家学者和学校老师等进行分析和引导,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自主强化网络道德意识。同时,要充分发挥优秀大学生的带头作用,引导大家在网络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最后,加强正确用网安全教育,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网络法律法规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建立健全网络自律机制,引导其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文明上网。
未来,高校应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有效引导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情感偏向和价值取向,促进其更趋理性化和主流化,为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贡献高校力量。
(作者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本文系202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浙江高校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情感偏向与引导研究”〈22GXSZ041YB〉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