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努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成效
2024-09-27 09:5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王 平

近年来,全社会都非常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但学生出现抑郁、焦虑、学业倦怠、网络成瘾等方面的比例仍然呈现上升趋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呈高发、多发、低龄化的态势,亟需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反思,找准问题短板,厘清需求与现实差距,改进工作思路与方法,提升工作能力与成效。

当前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课堂教育融合度低。具体表现为: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主动意识和融合意识,一味强调学科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发展教育;教师自身存在心理健康困扰,无意识地把自身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传递给学生;师生缺乏良好的沟通,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与师生不良沟通关联度高;教师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且在应对压力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调节机制,导致生命教育仅在危机事件发生后被迫实施,而日常生活中则难以顾及。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落实情况参差不齐。具体表现为:学校心理教师数量配备不足。以江苏省某地级市来看,全市中小学幼儿园2000所左右,专职心理教师仅有约960名;专职心理教师“专用”堪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足,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每学期开设最多的也仅有10课时,各个学校、不同学段落实情况参差不齐;心理咨询专业胜任力不足,服务能力、服务容量、服务频次、服务效果均受限;专职心理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力度不够,专业成长和发展重视度不够。

家庭养育与新时代学生心理需求匹配度差。具体表现为:父母的养育方式贴合孩子心理需求度低,不仅缺乏科学性,而且易造成严重的伤害;父母过度学习,囫囵吞枣,生搬硬套,导致亲子关系受损;家庭生命周期发展异常,家庭韧性差,父母在遭遇职业发展压力或经济困难时,不能科学应对,导致家庭无法健康发展,无暇顾及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需要。

学生家长学校医院社会有效合作程度低。家长群体心理健康素养整体水平仍处于低位,当学生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生家校医社”合作程度偏低。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与学校、医院合作度低。临床发现,无论是孩子自己通过网上测试告知父母,还是学校老师建议家长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或者建议寻求心理咨询或到心理专科医院就医,父母的反应常常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直接拒绝,担心负面影响;二是敷衍老师,就医或咨询,但浅尝辄止;三是阳奉阴违,就医时家长教唆孩子撒谎,隐瞒实情。这都反映了家长的心理健康素养不足、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病耻感较明显,严重阻碍了未成年人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的预防目标实现。

网络空间动态监测预警心理危机力度不够。新时代学生情绪感受敏感且强烈,对爱的浓度、频度和力度需求高,在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视情绪价值。当情感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时,容易激发其被忽视感和被抛弃感等复杂性创伤反应。新时代,未成年人出现负性情绪时更喜欢选择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和心理需求。有的通过网络直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有的通过二次元、网络动画、漫画、游戏、网络词汇、网络创作等隐匿性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并且会有意避开大人经常使用的自媒体软件。因此,他们负面情绪的表达很难被及时发现和精准识别。目前,虽然已经能够通过关键词等专业技术和方法手段获取到危机信号和线索,但在危机发生前,通过图像、语音、微表情等大数据开展早期动态监测研判和预警分析来预防和早识别早干预仍明显不够。

全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实事实招

有的放矢加强心理健康普及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做心理健康成长的有心人。为了切实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科普工作及成效,建议,加强学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保障。学校严格配齐专职心理老师,且心理老师专职专用;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保障。心理健康科普教育、心理健康课实行大中小幼学校一体化开展,心理健康课时量必须保障;加强心理咨询专职教师专业化发展保障。参照高校专职心理老师职业发展路径,加强学校心理老师的培训、督导,通过心理咨询督导提升专业胜任力;充分发挥心理副校长的临床督导职能。聘请有丰富临床心理咨询经验的高校心理老师或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心理师任心理副校长,发挥其专业特长,确保学生学会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并将知识带回家与家长共同学习实践。

潜移默化拓展教师人格魅力,让学校成为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自发场所和自觉高地。倡导基于“顺学而教”的生命课堂。要求教师对生命无限尊重,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当每位老师都认真地对待学生的生命,重视学生的健康,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学生便会在潜意识中形成专注而放松的观照生命、守护健康的自觉。

着力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渠道和平台,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拓展教师人格魅力。通过教师开展生命课堂引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让学校所有课堂成为高质量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自发场所和自觉高地,为国家多培养一些具有创新人格的身心健康人才。

高度重视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质量决定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等多方关系的质量,也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可以采用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提出的“新学力观”教育改善学校课堂教育质量。通过强调“关心、动机、态度”胜于“知识、技能”,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自主性”“主体性”,培育每一个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

润物无声提升家庭心理韧性,让家庭成为积极养育的安全地和赋能场。为了让学生在健康的家庭关系中成长,首先,要健全家庭职能和父母养育效能,帮助父母学会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与孩子建立高支持性关系。在社区普遍开展家庭心理韧性培育项目,帮助父母学会在充满压力和挑战的困境中,仍然能够在家庭中做到沟通良好、相互接纳、积极支持、表达感情、信守承诺等,提升家庭凝聚力和归属感。其次,采用社区日常教育形式,做到润物细无声,激发父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要培养父母灵活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科学养育孩子,疗愈自我,最终让家庭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安全地和赋能场。

齐心协力加大主体双联融效,让医院成为学生家长主动寻求照护的安心岛和加油站。加大“生家校医社”五大主体的联合预防和联动干预的双联双动融合力度和效应,扩大专科医院心理科医生进学校、进社区开展相应的科普教育的宣传覆盖面和宣传成效。第一,加大公共宣传力度。在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媒介、公园、社区、主干道的公共宣传栏、显示屏、微信公众号等开展视频、音频和文字宣教。第二,扩大公益宣传覆盖面。建议专业机构、心理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利用自媒体平台开展公益宣传和服务。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服务规范和成效管理。建议依托市级心理学会、心理卫生协会和心理健康协会等行业学会联合开展专业服务规范管理和专业服务动态监测,确保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和心理咨询服务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做到早识别、早干预,助力学生尽早康复后重返校园,让医院成为守护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安心岛与加油站。

精益求精增强大数据监测预警效力,让网络成为守护学生情绪波动的晴雨表和指南针。从网络空间大数据层面看,学校要动态筛查在校学生情绪、人际、睡眠、饮食、运动等关键信息,建立进校离校微表情数据库,加强微表情的动态识别;家长要动态关心和反馈学生的生活行为数据和情绪表达;加强网信部门监控所在辖区青少年触网时间和内容,定期邀请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员及心理医生等,进行数据的综合分析与评估,并据此提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具体应对策略,以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本文系2023年江苏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王平工作室培育项目“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评估与干预管理”阶段性成果,苏州市相城区孤独症关爱保护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实践项目“孤独症儿童家庭心理韧性提升与儿童关爱赋能”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