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难以估量的变革。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集大成应用,元宇宙正逐步从概念走向现实,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然而,元宇宙的兴起也伴随着一系列意识形态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关乎个体认知与行为,更对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挑战。苏州在地方治理中对元宇宙技术进步中的意识形态风险进行的理论思考和应对实践,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经验和策略。
元宇宙意识形态风险的理论探讨
元宇宙作为数字世界的代表,其构建和运行不可避免地融入了特定的意识形态元素。元宇宙的设计者、开发者、运营者以及用户群体的意识形态特征,共同塑造了元宇宙的意识形态氛围。因此,元宇宙不仅是一个技术产品,更是一个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社会空间。元宇宙的去中心化特性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赋予用户极大的自主权的同时,也对传统的一元化话语中心构成了挑战。区块链的反集权性消解了传统话语权威,使得历史虚无主义、数字民粹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等不良思潮在元宇宙中找到滋长的土壤。这种多元化思潮的泛滥,将极大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甚至导致国家意识形态的碎片化,对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元宇宙的虚拟沉浸引发意识形态认同疑难。元宇宙借助先进的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技术,成功构建了一个具有高度沉浸感和交互性的虚拟世界。这种深度整合虚拟与现实的创新方式,在极大丰富用户感官体验的同时,也模糊了物质与意识的界限。用户在虚拟世界中的高度沉浸,容易导致技术依赖和数字成瘾,削弱其独立思考能力和理性判断,进而弱化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此外,虚拟世界中的极端情绪冲突和恶劣言行负罪感的淡化,将进一步弱化人的道德自我约束机制,导致非理性意识形态的泛滥。在元宇宙意识形态治理中,各类主体务必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流地位,坚定“四个自信”,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稳致远。
元宇宙意识形态对风险治理的挑战分析
元宇宙意识形态对苏州风险治理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传统的一元化、集中化治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在元宇宙的去中心化特性面前,传统治理模式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如何在保障用户自主权的同时,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成为城市社会治理面临的新课题。其次,元宇宙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元宇宙技术的引入为苏州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也存在引发文化产品意识形态属性争议的危机。例如,“云游苏州”元宇宙服务App能够通过三维实景建模展现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然而,若实景建模未经过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可能会引入不良内容。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元宇宙技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防范不良思潮的侵蚀,也成为苏州文化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元宇宙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融共生,还可能带来一系列公共安全隐患。虚拟世界中的不良行为有可能引发现实世界的连锁反应,从而对公共秩序和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建立健全安全监管机制,以应对元宇宙环境中的潜在风险,是城市公共安全治理面临的新挑战。
在元宇宙背景下的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策略
建立多元共治机制,加强元宇宙开发的源头治理。多元共治机制应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各方主体,共同参与制定元宇宙中的行为规范和社区准则。此外,跨界合作和协同治理也是有效的监管方式。监管部门应与文化旅游部门、科技企业和教育机构等合作,共同监测和管理元宇宙中的活动,确保其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元宇宙的特殊性,相关部门应探索制定或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元宇宙中的行为规范和法律责任,为社会秩序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应加强对文化产业的引导,建立适当的审核机制。审核机构应确保展示的文化元素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相关部门应积极支持本土元宇宙文化企业的发展,鼓励对传统文化呈现形式的创新,以促进传统文化在元宇宙网络空间的有效传承与弘扬。此外,管理部门应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元宇宙中文化产品意识形态属性的认识。
建立健全安全监管机制,强化对元宇宙平台的监管力度。监管主体必须确保平台运营合法合规,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内容。相关部门应建立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动机制,例如设立“数字警察”或“网络安全卫士”,以防范网络空间风险的扩散。针对元宇宙可能带来的公共安全隐患,相关部门应组织公共安全教育和演练活动,提升公众对虚拟世界潜在风险的认知与应对能力。
作为新一代互联网形态,元宇宙在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苏州应对这些风险的实践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方法,完善治理路径,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构建全球元宇宙治理体系,以维护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
(作者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学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主任,副研究员。本文系2024年度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应用对策类〉“元宇宙意识形态风险的生成诱因、样态呈现及苏州治理路径探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