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实践育人
2024-05-10 11:09: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叶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文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国家的豪迈壮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和有效延伸,实践育人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和必备环节。因此,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实践育人,是党的民族工作和人才培养有效衔接和有力联动的必由之路。

为了更好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实践育人工作中,需要深挖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足悠久历史、切合国情社情、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依据,也是培养新时代青年的目标旨归。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必须要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和责任,在实践中指导大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理论逻辑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实践育人工作都致力于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增进新时代大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二者的理论逻辑高度契合。二者的有效结合可以引领大学生将思想与行动自觉地统一到党的政策方针中。从实践逻辑来看,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必由之路,关注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各民族人口所需是重要任务,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参观学习、调研采访等作为实践育人的具体方式,工作覆盖面广、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是大学生了解各民族地区情况、接触社会、走进人民群众最常用的方法,在途径和方式上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实践育人工作高度契合,将实践育人变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渠道和阵地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高校应创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相结合,促进青年学生在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教育中增长才干、接受教育,自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生可以在已有的实践育人平台和活动中感悟中华民族的内涵和魅力,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入行。纵观高校育人现状,如何更为系统有效地推进高校民族工作和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机结合,形成样板模式推广,值得高校思政工作者深入思考。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牢牢把握主线,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实践育人紧密融合。得益于二者政治性、时代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主线,确保铸牢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能为实践活动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内容,让更多的大学生可感、可触、可知,从而投入到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的历史征程中。例如,在实践主题设置中,激发高校专家、学者的积极性,潜心设计实践过程,设置“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中华民族精神”“推广普及国家通用文字”等实践主题,为广大师生搭建广阔平台。

贯通两个课堂,实现民族工作和育人工作精准对接。深入挖掘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内容优势、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在第一课堂中优化课程布局,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共同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凝心铸魂。在第二课堂的具体实践活动中,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平台为出发点,精心打造实践品牌,了解实践地区和大学生的需求,搭建精准协调的桥梁,在实践调研和志愿服务中提升大学生深耕一线的主动性,提升大学生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自觉性,提升大学生致力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使命感。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云南、新疆、内蒙古等兼具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的地区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切感受到思政课上的理论知识,接受思想洗礼,学习革命精神,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可以深入调研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建设、巩固脱贫成果、环境保护改造等,致力于探索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了解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用实际行动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贯通民族工作和思政工作。

优化资源图谱,助力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贡献力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不是杂糅,而是要持续提质增效。优化高校的资源图谱,将专业理论知识同民族地区发展现状、大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着力打造以高校为枢纽,政府机构、行业企业、乡村社区等协同合作的格局,为学生社会实践保驾护航。高校可结合自身学科资源和校友资源绘制资源图谱,搭建社会实践基地,促进校内外资源互补、过程耦合、协同发力,依托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等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本文系2022年度东南大学思政研究专项课题〈项目号:2022SZ16〉阶段性成果;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项目号:23TZ0416〉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